谁说平淡日子里没有诗。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赛场上,廖珮盛和刘晓晖夫妻俩被聚焦。离开赛场,这对夫妻在山东临沂罗庄区开着一家窗帘店。对他们来说,日子还像往常一样,做窗帘,读诗。
人们关注这对夫妻,期待着具有反差感的故事。记者走近这对夫妻,发现他们剔除了矛盾、对抗、压抑的成分,在极其平凡、遍布琐碎的日常里,掀开窗帘看到诗意,并将诗意裁进生活。一切都和谐地发生着,诗词距离他们并不遥远,就像光一样散落在生活的细处,缝纫机旁,置物架格子间,还有墙上。
(资料图)
夫妻双双闯进诗词大会
见到廖珮盛的时候,他还穿着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时的那件红色卫衣。“红色,为了图个好彩头。”卫衣是妻子刘晓晖从网上买的,后来洗了几次,多少有点缩水。廖珮盛憨笑着:“老百姓过日子嘛,这就挺好。”
过完年,廖珮盛家的窗帘店生意忙了起来,一波又一波的顾客来到店里,也有人会认出他们来。
就像做梦一般,他们在不久前刚刚经历了高光时刻——夫妻双双闯进中国诗词大会。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是来自山东临沂的廖珮盛他媳妇,我叫刘晓晖,我从百人团里冲出来了。”聚光灯下,刘晓晖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介绍着自己。
镜头摇过去,聚焦在百人团中的丈夫廖珮盛身上。廖珮盛喊着:“媳妇,你太棒了。今天一定好好加油。上次我分数有点低,今天争取拿个最高分。”
一个诗词梦,他们做了好多年。刘晓晖说:“从2016年开始,我们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登上这个舞台。”每届诗词大会他们都报名参加,已经连续五六年时间。2021年,廖珮盛曾报名成功并进入千人团。2022年,夫妻俩都报名成功,经过海选进入百人团。
在台下,选手们猜想,要是这对夫妻打对手赛会是什么场景。而台上,夫妻俩并没有成为对手。廖珮盛坦言比赛时有些紧张,刘晓晖在台下捏着把汗。刘晓晖说:“隔着这么远,咱没有遥控也不能指挥他呀。”廖珮盛接了一句:“我就是看到他们紧张,要是对手是我的老婆,我就不紧张了。”刘晓晖斗嘴:“你是说看到我,你就赢了?”
“成绩是次要的。”刘晓晖说,“现在梦想实现了。”
一帘诗词梦
廖珮盛家的窗帘店开在临沂市罗庄区,附近有两所学校,四周都是居民楼。这个位置,他们当初看了好久才决定盘下来。
廖珮盛今年41岁,刘晓晖39岁,他们在2004年结婚。两人老家都在农村,新婚生活就从租房开始。刘晓晖知足:“日子一直都是向上的。”
婚后的刘晓晖在家照顾孩子,丈夫廖珮盛外出打工。大女儿上小学后,刘晓晖才腾出空工作。夫妻俩埋头赚钱,买了套房子,还租了个车库卖成品窗帘。他们每天与尺子打交道,跟布讨生活。冬天,刘晓晖手上常常生满冻疮。窗帘店的口碑越来越好,顾客会提出更多需求,刘晓晖便决定自己动手裁制窗帘。刘晓晖记得,买第一台缝纫机时,她不会用,廖珮盛就站在一旁帮忙转动手轮,闹了不少笑话。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廖珮盛最喜欢杜甫的这句诗,他觉得这是自己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2013年,他们终于钻出车库,开了现在这家窗帘店。窗帘店有两层,上下总共有100平米。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廖珮盛骑着电动车载着刘晓晖一起到窗帘店。夫妻俩分工明确,廖珮盛负责安装窗帘,刘晓晖负责裁制窗帘。
到了“五一”“十一”假期,窗帘店的生意进入旺季,忙的时候,俩人连饭都顾不上吃。刘晓晖说:“这是一个工夫活。”一针一线都得磨时间,磨出孩子的学费,磨出房子的砖瓦,磨出一个家。
生活由这些组成,却又不止这些。“我喜欢古诗词,喜欢韵律,尤其爱读苏轼的诗词。”刘晓晖说,“结婚以后,我有空就读诗,也带着我爱人一起读诗。”
“廖三晕”和“营营”
在窗帘店里,记者把镜头对准这对夫妻。刘晓晖坐在缝纫机前裁制窗帘,廖珮盛把刘晓晖做好的窗帘铺在地上,将铅笔夹在耳后,拿尺子开始测量。画着画着,廖珮盛突然发现算错了数据。
“你不光晕车晕船,现在还晕镜头,你干脆叫廖三晕吧。”爽朗的刘晓晖打趣道。
窗帘店一楼是刘晓晖的工作区,她把诗词抄写在便利贴上,贴在缝纫机旁,贴在身后的空调上。刘晓晖字体稚嫩,但写得板板正正。她很感性,读诗的时候,心情此起彼伏,常常眼泪汪汪。
廖珮盛的工作区在二楼,熨烫桌后的一面墙就是他的黑板。廖珮盛把诗词糊了一面墙,为了研究诗词,他还打印了一张历史表。等背到滚瓜烂熟,他就再换新诗。在楼梯置物架上,摞着廖珮盛的四五本手抄诗词本,纸张已经带了岁月的痕迹。
缝纫机咔咔地响,布料在手下一趟一趟地跑。电视是听不到声音的,他们便用诗词来打发时间。“做窗帘和背诗要一样用功。”廖珮盛突然深沉。
有时朋友聚在一起喝酒,廖珮盛会来上几句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同学调侃:“初中的时候,没见他这么喜欢古诗词,偏偏长大后痴迷上了。”外人也会不理解,“背诗有用吗?”“早这么用功,不早考上大学了吗?”
琴瑟和鸣的只有彼此。在一起生活了将近20年,刘晓晖没有细数过彼此的共同爱好,但诗词肯定算一个。
不像苏小妹三难新郎,也不像李清照赵明诚赌书泼茶,廖珮盛和刘晓晖常常斗诗,玩飞花令,或者诗词接龙一较高下。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你一句,我一句,接到无穷尽时,廖珮盛会突然宣布,“你赢了。”
有趣的事情时常发生。有一次廖珮盛打扫卫生,累到腰酸背痛时,随口吟了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刘晓晖那时没学过这首诗,她听后一激灵:“营营是谁?”廖珮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时红到耳朵根儿。
诗与生活
参加完诗词大会,日子像湖面归复平静,他们如往常一样做窗帘,读诗。廖珮盛说:“我们的生活就是平淡的,平淡又有什么不好呢?”
读诗的目的显得纯粹,廖珮盛和刘晓晖没想达到什么成就,或者成为诗人。他们不会作诗,不懂平仄、格律,偶尔写几句打油诗。有一年八月十五正逢下雨,刘晓晖出门看到路边石榴红了。她触景生情,嘴边溜出:“雨打檐后树,风吹堂前花。坐看石榴红,秋思落谁家。”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喜爱诗词的半工半读的商人。”刘晓晖这样定义自己。读诗也许改变不了什么,寻找意义或者选择生活。但对他们来说,读诗的过程就是全部意义。时间久了,二女儿也爱上了诗词,就连话说不溜的小儿子,偶尔还能接上几句诗。
在窗帘店,几乎每一款窗帘都有一首诗。比如,有牡丹花样的窗帘,就叫做“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比如,有桃花花样的窗帘,就叫做“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有时两人有不同见解,会为此争论一番,允许阳春白雪,接纳下里巴人。
生活有柴米油盐,也有不如意。廖珮盛接到顾客电话,对方说已经网购窗帘,暂时不订货了,廖珮盛笑着应声。进入四十不惑的年纪,他愈发能体会杜甫的心境,对杜甫的诗有更深的共鸣,感慨着:“这就是生活。”
窗帘店离不开人,夫妻俩守在店里,中午饭点就买盒饭对付一顿。刘晓晖有时想去旅游,看看丽江,看看西安,但内心并不焦灼。掀开窗帘,诗成了一扇通往远方的窗。“在古诗词当中,我能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田园的袅袅炊烟,感受文人志士的豪情壮志。我一边做着窗帘,一边背着古诗,感觉一针一线都像诗情画意中游走。”
诗和生活不是割裂的,浸润着生活的细节。“诗词给我一种力量。”刘晓晖说,“做窗帘是一个苦活,但诗词让这一份辛苦甜蜜起来。”
采访临近结束,记者提出给廖珮盛夫妻拍张合影。刘晓晖挽着廖珮盛的胳膊,脸红扑扑的,廖珮盛挪得离妻子近些,光正好落在他们的笑脸上,就像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