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泽
近日,山东省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全省新型城镇化2022年工作情况及2023年工作打算》,要求加快济淄、济泰、青潍、烟威等同城化,形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分别覆盖2000万人口的“1小时交通圈”,打造错位互补发展的双引擎。
(资料图片)
当前,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4月中旬,沈阳都市圈已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第九个、东北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曾经是国家中心城市热门入选城市的沈阳,却率先“入圈”,风向值得关注。
培育发展济南和青岛都市圈,是重要国家战略任务。去年发布的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到,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集约发展,打造黄河流域增长极,培育发展济南、青岛现代化都市圈。
同城化是都市圈的生命线,发挥建立在规模效应、范围效应基础上的同城效应,是都市圈发展的目标所在。2020年1月,《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印发,提出在引领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路径上,“率先在济泰同城化、济淄同城化和济南齐河全面融合等方面实现突破”。
到2021年7月,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在官网公示《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时,“济淄同城化”放到了“济泰、济德同城化”之前:“以济南为中心,大力推动济淄、济泰、济德同城化,联动聊城、滨州、东营等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打造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济南都市圈”。
今年1月,《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发布,要求编制实施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快济淄、济泰同城化发展,推进济德、济聊、济滨一体化发展。
都市圈“同城化”,不能厚此薄彼,但讲究次序极有必要。因为历史和现实条件的不同,都市圈内部的“同城化”发展并不均衡,有的发展相对快一些,有的发展相对慢一些,“快的”率先示范,形成样板,对推进都市圈建设大有裨益。
就济南都市圈来讲,目前各种规划发展都将“济淄同城化”放在头一个,正是对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尊重,“济淄同城化”率先形成“同城化样本”,面临相对有利的主客观条件,“同城化”效应也会释放得比较充分。
第一,济南和淄博的产业连接有历史的惯性。
明清时期,齐鲁地区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冠绝天下,其中周村位于济南和淄博中间,素有“旱码头”“丝路之乡”的美誉,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更是中国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织点。胶济铁路于1899年9月开工并于1904年6月全线通车后,以青岛港为核心、以胶济铁路为主干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济南和淄博都是产业体系上的重要节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胶济客专、济青高速铁路和济青高速公路、济青中线、经十路等的建设和扩建,济南和淄博之间的产业联系进一步增强。
第二,济淄同城化“率先突破”的意愿强烈。
2021年2月,《济南市人民政府 淄博市人民政府同城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在“京沪会客厅”签订,根据合作协议,在强化基础设施联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科技合作实施齐鲁科创大走廊东延工程等方面达成一系列共识。
2021年9月发布的省会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中,淄博被定位为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对接济南“东强”战略,联合建设齐鲁科创、智造两大走廊,共同打造科创智造之城。
2022年5月,淄博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济淄同城化科创大走廊先行区建设的意见,为推动济淄同城化进程,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中率先突破,淄博决定规划建设济淄同城化科创大走廊先行区,范围包括淄博经济开发区、淄川经济开发区、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周村区王村镇和淄川区岭子镇。这个“率先突破”,体现出对济淄同城化的强烈意愿。
今年2月,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凝心聚力抓项目 蓄势赋能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表示,争取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尽快获国家批复,打造国内领先的现代化都市圈。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济淄、济泰同城化。这是对淄博方面的“呼应”。
第三,济南和淄博“同城化”示范效应将比较突出。
在济南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中,提得最多的是“济淄、济泰同城化”,这与距离有关,也与地形有关。在济南都市圈中,济南和泰安的距离最短,但两城之间山地崎岖;济南和淄博的距离不是最近的,但地理地形上的连接十分方便,两城之间一马平川,相互沿着泰沂山系北麓延伸。平原地区利于城市拓展和延伸,再加上青岛港口的牵引和历史上产业、文化的密切联系,在济南周边城市中,淄博和济南的对接可谓“天时地利”。
两个城市互补性强,市场合作潜力巨大。淄博要建设全国新型工业化强市,而济南人才智力突出,拥有驻济高校52所、80万在校师生、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8家,两城“同城化”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以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王村新材料产业园区的安泽特种气公司为例,这是江北最大的特种气体厂商,2017年以来,下大手笔在氢能源产业上做文章,借力济南大学教授团队的技术共建氢能基础产业研究院,致力于氢、氧、氮、氩、氦高纯气及标准气的生产和销售,已经占据了山东及周边地市的气体市场。
济南以齐鲁科创大走廊的产研院创新圈、超算中心创新圈、未来产业创新圈、山东大学创新圈“四圈”为平台,先后规划建设了药谷、世界透明质酸谷、国际激光谷、量子谷、中国算谷等五大产业载体。科创走廊沿经十东路再往东延伸,就是淄博界地,交通的便利,让济淄同城化占尽方便。2022年,淄博全市“四强”产业增加值增长11.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年内全市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7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0家,8家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工业经济潜力很大,对接济南有较好的产业支撑。
济南和淄博“同城化”示范效应突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两城国内生产总值在济南都市圈位居前两位,而且增速较快,“抱团发展”是“强强联合”。2022年济南生产总值为12027.5亿元,比上年增长3.1%,跑赢全国平均水平,在12座GDP过万亿城市中,位列第三;淄博202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402.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增速居全省前列。淄博市财政局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11亿元,同比增长约4%,增幅列山东省第3位。
济淄博一体化,应率先在轨道交通上实现破题。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进程来看,同城化最强大的“支撑”是轨道交通。早在2010年,广佛地铁开通运营,使佛山成为全国跨市地铁的开创者。10多年来,每天有接近40万人需要广佛两地往返,两地要素资源沿着轨道线路加快流动,不但巩固强化了广州的中心地位,佛山中心城区的区域价值也不断提升。今年3月,江苏首条与上海跨省际无缝对接的轨道交通——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日前启动空载试运行,并将于年中正式开通运营,上海和苏州地铁相连,使江苏东部和上海实现“同城化”,两城在人才、产业、空间等方面实现了紧密对接。
根据济南和淄博的合作协议,双方将谋划淄博至济南遥墙机场、淄博经章丘至济南轨道交通。此外,还实施经十路东延工程,积极推进济淄城际公交一体化等等。这其中,轨道交通的一体化建设和运营具有决定性意义,应在这方面率先破题,以给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的发展作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