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新华社客户端济南5月4日电(董云宇 张晨航)近日,团山东省委、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的工作方案》,召开全省“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在高校聚集的济南、青岛等6个市率先开展试点工作,依托山东省学生联合会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设“大学生社区实践”专栏,动员地方基层和高校团组织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各地、各高校团委积极行动,构建供需双清单。团威海市委建立“高校团支部+社区+社会组织”结对共建机制,组织山东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外事职业学院等6所高校的724个团支部与社区完成结对工作,累计覆盖属地26.5%的高校团支部。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质量管理系和制药工程系墙绘小队在美化社区墙面。(受访者供图)
青岛西海岸新区团委联合8所驻区高校组建乡村振兴高校服务联盟,成立21支志愿服务队、15支专业服务队,设立乡村振兴高校人才实践服务基地,服务项目涵盖乡村规划、建筑设计、农业产业发展等六大领域,助学、助医、助残、助困等17项公益方向。
处理“学社衔接”、智慧团建系统录入、完成街道安排的工作……作为聊城市东昌府区古楼街道团(工)委兼职副书记,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研究生臧桂芝会根据社区需要,组织不同班级团支部和社团的同学在社区开展“点单式”活动。经历这些工作之后,臧桂芝评价自己“有了突飞猛进的成长”。
“我将学校特色志愿服务工作延伸到了社区,形成了带动社区文明、社区文化、社区服务和社区安全稳定的‘一进四带动’模式。”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在校研究生辅导员申雅雯挂职青岛市南区八大关街道红岛路社区团干部后,致力于为基层社区治理“搭把手”,同步推进志愿服务进社区,带动300余名团员青年参与大学生社区实践,总服务时长超2000小时。
今年以来,山东各级团组织进一步完善“校地对接”模式,已逐步构建起市县团委主导、高校团委配合、镇街青工委落实的协同联动、双向赋能模式,建立了镇街与院系结对、社区(村)与班级(社团)团支部结对的工作机制,就近就便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相对稳定的结对关系,已累计组织动员全省17万名高校团学骨干、“青马工程”学员、团员青年参与社区实践活动,有效缓解地方基层社会治理缺人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缺场景的问题。
下一步,山东共青团将依托“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项目,着力建好校地结对机制,进一步优化实践场景体验,策划常态工作项目,做好实践服务保障,做到变节点性为常态化、变单次活动为持续项目、变零散性为专业化、变活动思维为育人实践、变单打独斗为协同联动,不断推动社区实践活动内涵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