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 贾瑞君 李明 报道
本报东营5月10日讯 今天上午,首届盐碱地技术创新大会在东营开幕。来自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院士专家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等展开研讨,推动盐碱地协同创新研究,加快推进盐碱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智慧力量。
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5亿亩,盐碱地开发潜力巨大,是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科技创新是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原动力,截至目前,我省先后改造盐碱耕地580万亩,利用率达到65%,培育耐盐碱新品种200多个。
会议期间,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与会人员签订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共建耐盐碱牧草和绿肥作物育种示范基地协议、共建耐盐碱种业科研基地项目协议等合作协议。我省将全力推进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盐碱地科研创新网络体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盐碱地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我们要以盐碱地技术创新大会的定期举办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通过集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盐碱地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盐碱地农业科技制高点,引领产业技术变革方向和未来发展态势,推动盐碱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说。
首届盐碱地技术创新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东营市人民政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