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走进河北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
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的部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资料图片)
日前,记者采访了阜平县、魏县、唐山市丰南区三个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这些创建单位各有侧重探索乡村振兴路径模式,着力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领域寻求突破,为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阜平县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富民产业
2022年12月23日,在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村口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村外的山坳里,黑黝黝的香菇大棚鳞次栉比。
“香菇大棚的收益一年比一年好,2022年两个棚收入5万多元。”杨伟彦是顾家台村第一批种香菇的人,几年下来,她不仅摘掉了穷帽子,翻新了老房子,还清了外债,还买了一辆十几万元小汽车。
小香菇在大山深处撑起了致富伞。顾家台村党支部书记顾锦成介绍,近年来,顾家台村搭上了阜平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快车,集中流转120亩土地,与县里的龙头企业合作建设50个香菇大棚,大力发展香菇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在香菇产业的基础上,村里相继发展了高山林果、乡村旅游、牡丹种植等产业,乡亲们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小小香菇能成为顾家台的富民产业,是阜平县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阜平县积极构建“1+6+4”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政府+企业+科研+金融+园区+农户”的六位一体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了现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手工业、生态旅游六大产业,谋划以光伏为引领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以装配式建筑为主导的绿色建材、以预制菜为主要方向的绿色农产品加工和以资源再生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四大强县产业,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阜平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覆盖140个行政村,建成规模园区102个,直接带动群众1.5万余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苹果、桃、梨等高效林果种植面积达10万亩,盛果期年产值将达到20亿元。
“我们将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努力交出乡村振兴走在前列、打造样板的优异答卷。”阜平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阜平县提出立足建设保定市西部中心城市,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京津冀地区新能源产业基地的“一城三区一基地”发展定位,按照“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科技引领为支撑、以干部人才为关键、以乡村建设为基础”的乡村振兴发展思路,高质量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为此,阜平县将加快推进六大富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都市型农业、设施农业等,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农业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统筹文化、旅游与农业协同发展,利用秀美的山水、红色历史和良好的旅游产业基础,发展休闲度假、观光采摘等新兴业态,打造增收新亮点。
唐山市丰南区
以“项目带基地、基地带农户”,推进全域园区化集群化发展
2022年12月25日,在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镇通威“渔光一体”现代渔业产业园,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
“以前这是盐碱地,成为‘渔光一体’基地后,上层用于光伏发电,下层水面用于水产养殖。”通威渔光一体科技(唐山)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明介绍,渔业产业园将水上光伏发电、水中养殖和园区观光旅游有效结合,实现资源复合利用,经济效益叠加。
目前,“渔光一体”现代渔业产业园已经完成鱼池标准化改造3000余亩,在生产清洁能源的同时,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广高效养殖,每亩综合效益超5万元,有效提高了养殖户收益。
上能发电,下可养殖,“渔光一体”项目是丰南区探索形成“项目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一个生动案例。
近年来,丰南区实施龙头拉动、特色联动、园区推动、大户带动、科技促动“五动战略”,建成万亩东部蔬菜现代农业园区、惠丰现代农业园区、通威“渔光一体”现代渔业产业园区等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以省级和市级产业园为引领、区级产业园为支撑的全域园区化集群化发展态势,为发展现代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丰南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郑印红介绍,丰南区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充分发挥基地推动、龙头拉动和合作互动效应,做大做强粮棉油、蔬菜、畜牧、水产等传统主导产业,提升西红柿和对虾两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带动能力强、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同时,丰南区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主体,推动农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深化村企共建、产村融合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企业经营、集体经营、家庭经营和合作经营深度融合新格局。
目前,丰南区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75%,农业产业化经营率70.5%。其中,依托天食集团锦疆现代农业园和食品加工产业园项目,打造全省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区域10万亩高效农业发展。君乐宝集团2.2万吨婴幼儿配方奶粉和1.5万头奶牛牧场项目,带动全区奶牛存栏突破3万头,构建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魏县
美化人居环境,擦亮乡村幸福底色
走进魏县大马村乡西北村,眼前的道路干净宽敞,阳光下村舍整齐划一,错落有致,老人和孩子们在“马”文化广场悠闲地享受着冬日的暖阳。
“大伙儿都喜欢到广场来锻炼,环境美又宽敞,还能了解家乡‘马’的文化历史。”西北村村民李化国说,这几年村里变得越来越漂亮,很多离家在外的人都回来发展了,“咱农村真的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
然而谁能想到,这个受村民欢迎的“马”文化广场,半年前还是一个气味难闻、夏天蚊蝇乱飞的垃圾坑。它的“变身”,离不开“一集中四治理”“五清三建一改一拆”等活动在全县的深入开展。
清垃圾、除杂草、栽绿植……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占地1000平方米的“马”文化广场建成,广场上砌筑了一座奔马雕像,底座四面用不同字体设计了“马”的字样,还配置了健身设施和太阳能路灯,成了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小型公园。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魏县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丽庭院创建等活动,全面刷新乡村颜值,推动“绿美”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底色。2022年,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26公里,公路通村率达100%,新改造提升农村电网95.45公里,农村主街巷硬化、亮化实现全覆盖。
乡村之美,不仅要外在美,还需要内在美。走进东代固镇后闫庄村的“老年食堂”,室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一张张餐桌摆放得整整齐齐,老人们分散坐开,工作人员忙着把盛好的饭菜送到餐桌上……
“这里的饭菜很可口,吃得舒心,一周吃饭不重样。”正在“老年食堂”用餐的杨风修老人连声称赞。
这家“老年食堂”是半公益项目,场所由村里提供,志愿者申报义务经营,资金由“老年人拿一点,村委会补一点,镇政府助一点,民政局贴一点,社会捐一点”五部分组成,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一日三餐,让老人们吃出了幸福晚年“好味道”。
乡村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群众幸福感逐年提高。借势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魏县将协调推进城区、园区、社区三区同建,在乡村民居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加码。特别是在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
魏县县委书记苏雷芳表示,未来,魏县将努力把全县乡村建成共富共美的“生态创意乡村”,力争到2024年将魏县打造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新标杆。(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