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农朋友们,苹果销售中,这些细节要注意……”近日,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法院东里法庭法官齐元林到中庄镇孝村一处果园里普法。他讲得起劲儿,果农们听得也用心。这种“拉家常”式的法律知识学习,很受果农认可。


(资料图片)

像这样在田间地头宣讲,齐元林记不清有多少回了。在他看来,每次宣讲都是一次生动的普法实践,都是在为群众办实事。

1

把司法链融入产业链

专业化司法服务促果业发展

沂源县为典型的山区县,果品收入占全县农民收入的70%以上。近年来,沂源县法院深入践行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的要求,在位于全县果业主产区的东里人民法庭设立“果业法庭”,集中管辖果业纠纷,巡回审理到果园,诉源治理下沉到村,果业链纠纷成诉率下降80%以上。

“果业法庭”集中管辖涉及果业种植、贮藏、营销等案件,从种植到果品深加工,从果园土地流转到专业合作社分红,为果品产业全链条保驾护航。针对果农普遍关心的“怎么签订果品购销合同”“果商不给果品款咋办”等问题,深入开展以案说法、法律咨询、普法宣传,制作发放《果品买卖合同》《果品仓储合同》等样板资料20000余份,举办法律知识培训、讲座等15场次。

为更好地服务果农,“果业法庭”将智慧网络铺进镇村网格,在未设法庭的3个镇、17个党建共同体、128个“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全部嵌入e+智慧法庭,一网多点,让果农就近享受高效、便捷的解纷服务。2021年以来,e+智慧法庭线上指导调解338次,在线开庭调解182次。

2

把案件审判搬到果园常态化巡回审理促乡风文明

“法官把庭审搬到了果园里,为村民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这种形式真好!”张家坡镇阳三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田月水高兴地说。

法官背着国徽深入田间地头,将庭审变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公开课,“果园开庭”成为一道亮丽司法风景线,2021年以来,已经开展巡回审判30余场次。

近年来,“果业法庭”坚持“问题在哪里、法庭就在哪里”,将为民服务关口前移至基层群众身边,为农忙当事人设置“午间法庭”,为路途遥远当事人设置“车载法庭”,尤其是针对山区交通不便,老年群体难以使用智能手机的现实,干警就靠两条腿,翻山越岭,到群众家中提供立案、调解、法律咨询等服务,确保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当地果农涉苹果买卖案件,打官司时大多无书面合同等证据,“果业法庭”没有简单地因证据不足而一判了之,而是主动走访果商、中介机构、种植大户等,实地调研、实地取证,在查明事实基础上依法维护果农合法权益,引导群众向上向善、诚实守信。

3

把解纷平台搭在一线实质化诉源治理促矛盾化解

“有了调解室,就不用来回跑了,太方便了!”果农王某说,以前有了纠纷要到离家二十多公里的东里法庭解决,来回需要近1个小时,如今调解室就在家门口,不用到法庭打官司就能解决纠纷。

“果业法庭”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色多元解纷平台,以“特邀调解室”“法官特约工作站”为主导,形成了集驻镇特邀调解员、党建共同体网格员、村级诉求联络员为一体的纠纷快速反应体系,撬动形成普遍性、常规性的诉源治理工作格局,及时化解“果品企业劳动争议”等一大批矛盾纠纷,切实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让诉源治理体系惠及群众。

为了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果业法庭”推动辖区四个镇全部组建了“百人调解联盟”,汇集辖区基层组织、行业组织、特邀调解员等多方调解力量,推行“群众说事、调解员说理、法官说法”工作模式,打造“方便群众、就地解纷、明法尚调、事心双解”的调解员联盟,一半以上涉果业链纠纷实现“案未立、事已了”。2021年以来,驻庭、驻镇特邀调解员共诉前化解纠纷972件。

目前,法庭还推动辖区建成“苹果协会”“仓储行业调解委员会”等行业调解组织26个,推行行业纠纷行家调,充分运用长期以来形成的涉及果品买卖、仓储等交易习惯,用果农信服的方式,把一大批涉及果品的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果业振兴厚植和谐友善的法治土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