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武昌起义的规模确实不大,但是武昌起义的影响力却远远比太平天国更为深远广泛,这并不是因为战场规模大小的问题,而是背后的一种政治变革。在太平天国时期,除了南方农民的各种不满要求推翻北方满清政权以外,整个中国的政治是比较稳定的。清政府并没有绝对的反对者,当时也没有革命党,而且每一个地方力量也都是依靠清政府的,对于太平天国这个动乱,大家都会显得同仇敌忾。

但是武昌起义时期,各种西方思想革命,思想独立思想,还有民主思想,都进入了大清王朝的内部,而且清王朝的官员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儿,很多人其实也支持王朝能够有真正的改变,也都看好清末新政,但是这个改革并没有如预想般的那样成功。而且当时革命思想已经进入到了社会中顺着这种思想,也进入到了清政府的编练新军的新军将士们的思想里。武昌起义就是因为清政府编练的新军内部爆发的,这对于清政府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当然,单靠新军起义其实也并不能够推翻清政府真正能够推翻清政府的,依然在袁世凯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决定中,一方面清政府的精锐新军都在袁世凯手中,而袁世凯在当时依然是清王朝的大臣,并且在战场上袁世凯依然是占据主导权的,他可以向两种力量要政治地位特权,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既不希望清政府倒台,也不希望革命政权建立。因为他们自始至终也反对激烈的革命,只不过是因为清政府改革丧失民心,他们在短时间内支持革命的。他们并不希望革命进行到底,而是给清政府一个教训,加大自己的话语权。

可以说,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的内部至少有四种力量,相互竞争,分化联合。而在太平天国时期,只有清政府和地方力量这个联合大集团对农民政权进行镇压。天国的思想也是非常老套,非常保守的农民起义思想。不仅不能够撼动封建王朝清王朝的统治,而且还会加强大家对于清王朝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清朝在对太平天国镇压的过程当中,打出的口号并不是镇压起义,而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区治安,而这影响到了很多人。诸多人都踊跃参军进入湘军,淮军与太平天国作战。而且清政府也借着太平天国这一个问题让改革派占据上风,并且真正的在官方上睁眼看世界,设立很多洋务机构,提拔很多洋务人才,反而促使了清政府的进步。

其实战场是普通人最愿意看到的东西,也是表面上最肤浅的东西,真正的斗争都是在政治和背后的斗争。就像露在海面上的冰山一样,我们所看到的军事战争仅仅是浮在海面上的,大量的真相都隐藏在海底。武昌起义就是如此的,所以大家感觉它的规模远不如太平天国,但是却能够使清王朝寿终正寝。武昌起义的精神领导人是孙中山,并不是洪秀全整了一个杂牌儿宗教就能够相比的,要不然孙中山也不会成为共和国,国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