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乱世出英雄,元末时局混乱,百姓民不聊生,到处是一片饿殍,朱元璋的父母和几个哥哥姐姐也先后饿死家中,世代务农的老朱家每年靠着那点粮食根本没办法养活这么大一家子人,因此从小这朱元璋就给地主家放牛,换得一口的温饱粮食,奈何天下的税赋越来越重,百姓越来越艰难,不得已,开始了提着脑袋去打天下。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创建了大明王朝,这朱元璋高兴啊,咱一介贫农,没想到还能当上皇帝,白捡了这么大的便宜,心里这个激动啊。有一天,这朱元璋在想,不行啊,咱朱元璋一个农民创建了大明,将来是要流芳万世的,可是却没有一张画像让后人知道咱朱元璋长啥样,那岂不是白瞎了吗?于是乎,这朱元璋就让太监去找来3位画师前来给自己画像。

画像,无非就是临摹嘛,为了不犯欺君之罪,那么实事求是好了--


(资料图)

还有--

再复杂点--

来点题跋--

朱元璋的长相,一直是个谜。

所以当谜底如此轻易被揭开,画家们就倒霉了。

当时被杀的画家,不乏在元朝获得大名者,如张羽、赵原等人。他们的画作仍有流传,但他们永远躺在了明太祖的刀下。

他们没明白一个道理,如实真实并非一根筋,其中包含辩证法。堂堂一国之君,以这等猥琐面目示人,国家颜面何存?国民尊严何在?

所以,只会实临,死路一条。

有人不想死,于是尝试着意临--

很亲民,很朴实,有点像李时珍。

可这个画家还是死了。

杀他的理由大致如下:

第一,画得像个采药的,还把皇帝当农民?

第二,帽子塌衣服皱,嘲笑我大明没钱?

第三,靠,你就不能忘掉鞋拔子这玩意吗?

为画像的事,朱元璋苦恼了好久。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既老实,又懂事,还会创作的画家--

书法史是由书家写成的,但一些有帝王身份的书家在其中颇多创举。这大概有他们自诩天之骄子,因此百无禁忌的原因。

相比朱元璋画像的故事,朱元璋书法对今天更有启示意义。那就是,书者一定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我写的是我自己,我要做我字的主人。没有这种信念和霸气,必然谨小慎微、与古为徒,常常除了写俗,就是写死。

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机会做皇帝,但纸和笔摆在眼前,就是给了你当"皇帝"的机会。可惜的是,当我们习惯了当跟班,就再也没信心当老大了。

一张画像,将皇帝的气质,大明的气度融于一体,这正是朱元璋想要的。

熟读明史的伙伴都知道,朱元璋的画作也有流传了下来,长相很丑,因此三位画师想要把朱元璋的像,画得符合他的心里要求,还是非常的难的,画得漂亮不行,画得丑更不行,该如何下笔才是最大的考验,最后还是要揣摩出老朱的心里想法,不然怎么画怎么死,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

于是,这位画家,一直把这种创作风格延续了下来--

牺牲一个人的真实长相,保全了大明朝的尊严。

这是跳出临的陷阱,进入创的天地的结果,是创作者的胜利。

这位画家一心创作、顾全大局的理念,后来直接导致了ps技术的发扬光大。

从此以后,画家画像告别了如实真实的坏习惯,中国的写意人物画风,可以说是朱元璋推动的。

作为平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既影响了画家,还影响了书法家。

他没念过几天书,但他的书法,曾受到康有为等人的盛赞。

这是朱元璋的亲笔令,你看不出他学的哪门那派,但这字非常和谐,也非常接地气。

皇帝的手札都是公文,公文要让人一眼就看得懂。所以朱元璋的字随心所欲,不受束缚,总之让大家看明白就好了。

朱元璋的字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正文,而是签名。

那个朱的变体,像一根铁丝纠结缠绕,最后将两头高高翘起,这个姿态简直俗到家了,但也非常容易让人记住。

如果说唐明皇、宋徽宗的个性签名还带着些皇家的神秘优雅,那么朱元璋的签名则肆无忌惮地彰显着道士画符的民间痕迹。

唐明皇签名

宋徽宗签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