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英雄出众,其中有这样一位英雄,比张飞勇猛,却又是三国中着墨不多的的传奇武将,此人是何许人也?别着急,小沏一杯清茶,听我慢慢道来。

此人就是是三国的文鸯。文鸯本名俶,小名鸯(或说"鸳")。武力绝人、勇冠三军,文钦中子也。那么问题来了,文鸯究竟有多厉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话说魏国后期,司马懿父子权倾朝野。到了司马师时代,军政大权已尽归司马氏所有。皇权衰落,佞臣僭越,权力失去了控制。在此条件下,也就无所谓国法君臣了。为进一步扫清障碍,巩固地位,司马师最终废掉曹芳,并另立曹髦为君。此举一时让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人心惶恐。大势将去,谄媚之人随风摇摆,顺势而上;忠义之士则是悲痛欲绝,愤恨不已。但苦于司马氏兄弟手握兵权,势大难敌。

在此情势之下,扬州都督、镇东将军、领淮南军马毋丘俭就请来刺史文钦商议。文钦也是忠义之人,当即表示愿意相助。并说我有一子文鸯,马上使双鞭,有万夫不当之勇,常欲杀司马师兄弟。毋丘俭一听大喜,定下计策,分头举兵讨伐。而文氏父子,领兵五千,直接杀往司马师驻扎的"乐嘉城"。

以少敌多,贵在出奇制胜。于是,年仅十八岁的文鸯就向父亲献计:"趁彼营寨未成,可兵分两路,左右击之,可全胜也。"少年英雄,智慧超群。文钦一听大喜,约定三更,父子二人同时出击。

是夜,文鸯全装管带,腰悬钢鞭,绰枪上马,直奔魏寨。而司马师因为眼伤在寨中养病,听得有人报:"一军从寨北斩围直入,为首一将,勇不可挡。"司马师顿时大惊失色,心如烈火,眼珠都从疮口内迸了出来,血流满地。按说此计倘若成功,此战定会一举诛杀司马师。但不料想,以为已做好万全之策的文鸯,却没有想到自己的父亲竟然是个路痴!

当文鸯率部杀进去之后,其父文钦却因夜黑迷路,未能及时赶到,从而失去了两路夹击司马师的最佳时机。

随着魏兵救援部队的蜂拥而来,文鸯陷入了被动。即将被围剿,文鸯又如何对敌呢?见魏兵势大,气势汹汹,文鸯部下各自逃散,只剩下文鸯单骑冲开魏兵,往南而走。文鸯突围,数百员魏将,抖擞精神,骤马追来。眼看就要追到"乐嘉桥"的时候,文鸯却忽然调转马头,大喝一声,冲入魏军队伍中来,"钢鞭到处,魏将纷纷落马,各自急退"。文鸯杀退魏兵,扭头继续缓缓而行。

想当年,张飞长板桥喝退曹兵,也没有如此从容,反而拆桥而退。结果被曹操识破诡计,大军随后掩杀,刘备一败涂地。对此,刘备曾对张飞说:"若不断桥,彼将恐有埋伏,持疑而不敢进追;今若拆之,彼必料我无军,怯而断桥矣。"而此时,文鸯的处境与当年长坂坡形势极其相似。不同的是,文鸯没有选择拆桥或是赶紧逃跑,而是不慌不忙,"缓缓而行"。这反常规的举动,自然给敌军造成一种错觉,不敢贸然追杀。只此一节,足见文鸯谋略高出张飞一筹。当然,害怕归害怕,魏军对文鸯的举动还是十分怀疑,并没有轻易放弃。

果不其然,见文鸯掉头要走,魏将很快又聚到一处,惊讶道:"此一人尚敢退我等之众,可再追之。"于是,魏将又来追赶。但就在快要接近"乐嘉桥"的时候,文鸯却再次突然回转,大喝一声:"鼠辈何故不惜命也!"提鞭骤马,再次杀入魏将丛中,鞭起处,又有数人落马。

杀退魏将,文鸯并不恋战,又缓慢而去。就这样,魏将又连续追杀了四五次,皆被文鸯杀退。直到最后,魏将也未能擒住文鸯。文鸯靠自己的大智大勇,保全了自己,脱离了险境。

至此之后,文鸯名声大震。

晋代魏后,文鸯仍仕晋朝,任平虏护军。公元270年,秃发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在河西举兵反晋,先后击杀胡烈、苏愉、牵弘、杨欣等封疆大吏,晋武帝司马炎为此寝食难安。公元277年三月,文鸯临危受命,迁都督凉、秦、雍州三州军力击破秃发树机能,胡人部落有二十万人归降,名闻天下。

太康年间,文鸯被任命为东夷校尉、假节。正要上任,向晋帝司马炎告辞,司马炎见了文鸯不喜欢,竟用别的名义把文鸯免官了。

后晋武帝崩,晋惠帝即位,当时其后贾南风欲把政,有太傅杨骏录朝政,百官总己,贾后以为患。殿中中郎孟观、李肇素恶骏,乃扬言:"杨骏将图谋社稷。"大司马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率兵诛杀杨骏,孟观受贾后密诏,诛杨骏亲党,都夷灭三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