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森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上他最认可的两个朝代,第一西汉,第二明朝。为什么?他认为这两个朝代立国最正。什么叫做立国最正,不是通过歪门邪道,不是欺负人家的孤儿寡母,不是吃里爬外。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基本上没有吃前朝的俸禄,完全是风云际会,人民起义推翻暴秦,人民起义推翻元朝,然后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自己的能力,当然更多靠运气成为开国皇帝,所以这两个朝代一开始都是布衣将相。如果天下太平,明太祖一定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地主,一个老老实实的良民,但是风云际会,他变成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并且建立明王朝,所以他觉得有责任来建立一套制度,让老百姓不受地主老财,不受贪官污吏的剥削,不受他们的压迫。
(资料图片)
我读《明实录》,读明太祖的一些诏书,深刻感觉到他这种心情。因为他长期在民间生活,知道农民的痛苦,所以他才有那些法令。像我们江西丰城当地的官员到下面去,我不知道他去干什么?但是明太祖就规定官员是不能到农村去的,你到农村去一定没好事,一定要偷鸡摸鸭的,我们那个地方民风很彪悍,就把这个官员给绑起来,绑起来怎么办?既不送到府里去,也不送到省里去,直接送到哪儿去,送到皇帝那里去,要跟皇帝来打官司。明太祖一看,太了不起了,表扬他们是义士,并且下一条诏令,官员不得下乡,下了乡,当地的义士可以把他束绑到京。他就是这样干的,所以他很多政策实际上是体察民情的,包括他封了很多儿子到各个地方做王,规定他的儿孙们世世代代在当地老老实实过日子,你们的生活问题朝廷给你解决。第一不许考科举,第二,不许经商,第三不许买卖土地。他这样的规定非常英明。
因此到清顺治十五年,当时顺治皇帝21岁,带着大学士们读《资治通鉴》,读到唐太宗他很有感慨,但是他自己不说评价,问大学士们中国古往今来哪个皇帝最伟大,大学士们毫不迟疑地说唐太宗最伟大,顺治皇帝用大袖子挥过去,哪里就有一个唐太宗啊?我认为中国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皇帝应该是明太祖。为什么这么说?他认为明太祖制定的典章制度法律为后世效仿。
明朝也不只有明太祖这一个皇帝,永乐皇帝也是很伟大的,而且还有其他也很不错的皇帝。但是明朝有一个很好玩儿的事,是什么?由于进入到多元化社会,舆论开放了,皇帝在朝廷有点见不得人的事,大臣有什么丢人的事,民间立即传出去了,而且编成戏曲到处传唱。如明朝一个著名的皇帝,叫正德皇帝明武宗,专门喜欢到外面去玩,去打架。开始在宫中和宦官打架,和武士打架,他老胜利,觉得打赢这些人,没什么意思,真正英雄应该和蒙古人打架。所以他老想带部队到蒙古去打,到边境上去打架。结果还真的打了,打了战果怎么样?战果是一共杀了12个还是14个蒙古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军阵亡900多人,另外得到封赏的人是2000多人,皇帝给自己封称号,这是个很好玩的皇帝。
另外他特别喜欢到大同一带去,为什么,因为当时明朝流行四句口号:第一句,宣府的校场。宣化校场(现河北省)非常之大,可以二三十万军队同时训练,这个校场多大呀。第二,豫州的营房。这个豫州就是现在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地方,豫县豫州的营房驻军很多。第三,朔州的城墙。朔州的城墙又高又厚。第四,大同的婆娘。大同漂亮女孩子很多,在蒙古族和汉人交界杂居的地方,盛产漂亮女孩子。所以他到那里去,结果还看上了一位寡妇,年轻的寡妇,姓刘,后来带入宫中,叫刘娘娘。皇帝一做这件事,江南就编戏曲,编的什么戏曲《游龙戏凤》,谁是龙?皇帝是龙。谁是凤?这个女孩子是凤。而且不是挖苦,绝对是向往,绝对是褒扬,就像白居易写了《长恨歌》一样,表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伟大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浪漫地一塌糊涂。
明朝的大臣也出了一批很著名的文臣,不仅仅是一个张居正,像内阁大学士,从永乐皇帝在位时算起,第一个解缙,第二个胡广,第三个杨士奇,第四个陈循,第五个李贤,第六个陈文,第七个彭时,第八个商辂,依次可以算下来,个个都是了不起的。当然如果要说明朝的名相,恐怕没人比两个人更重要,一个是张居正,一个严嵩。大家说严嵩那叫名相吗?这个名相不一定是褒义,是指著名的宰相,谁说严嵩不著名了,他的知名度甚至丝毫不亚于张居正。还有一批包括松江府徐阶、河南的高拱,那都是非常著名的,都干过很多的事情。
最有意思的是,明朝一共统治中国276年,但是大约从107年开始,皇帝基本上不和大学士讨论问题了。当时上朝是认认真真走过场,到了那个点一定要上朝,一定要完成这个仪式,然后一定要有请示工作,他表示同意,然后就散场,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做皇帝很辛苦的,他没有懒觉可睡的。
明宪宗有口吃,还性格内向,因为他不到两岁之时,父亲明英宗就在抵抗蒙古的战争中被俘虏而去,母亲是一个悍妇,所以他从小得不到父亲和母亲的温暖,有一个比他大十七八岁的女孩子万贵妃带他,陪伴着他从小长大。他开始可能把她当母亲看,逐渐长大以后把她当姐姐看,情窦初开以后把他当情人看。所以我说他是把母爱、姐爱和情爱统统放到这个万贵妃一人身上,终身只爱这个万贵妃--比他大17岁一个女孩子,但她后来是一个老太太。这个女人死了八个月,他也就死了,没有这个女人活不下去。什么叫做伟大的爱情?这才是伟大的爱情,而且他立了一个皇后,还没有立到一个月,因为这个万贵妃恃宠,就是觉得皇帝喜欢我,所以不听皇后的话,这个皇后比她小得多,比她小二十来岁,竟然杖责她,让宫女用鞭子打她,用小棍子打她。结果皇帝当然知道了,这还了得,立即废掉了那个皇后。
这种皇帝也是很好玩的,但是由于种种这些原因,坦率地说他没办法处理国家的事情,他没有历练,他没有工作经验,大学士跟他汇报工作无非就是好或不好,怎么办干脆不说,结果不接见,就由身边的宦官去跟大学士讨论工作。结果大学士们担心地要命,皇帝不跟我们讨论工作,怎么办?
当时的首辅是我们江西的,叫彭石,次辅是浙江淳安的商辂,第三个是叫万安,四川人。结果他们拼命地打报告,说我们一定要见皇帝,当面汇报工作。这个时候已经有几个月没见面,宦官见他们吵吵闹闹,说我跟你们联系见一次,但是交代见一面你不能乱说话,因为这个感情上有所隔阂,你如果乱说话,弄得皇帝难堪,他下一次就不见你们了。于是反复讨论,见到皇帝以后要汇报哪三项工作,就好比现在如果某个领导要到我们单位来视察,我们一定要好好讨论跟他提三个要求,要挑三个我们自己无法解决,只有上级领导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向他提出来,我也有过这个经历,所以我很理解当时的大学士。
结果他们讨论了三个认为是很重要的事,但是前面两个要说得容易一点,那皇帝容易答应,最后一个准备难一点,让皇帝考虑。结果第一件事,说前一段时间,天象在发生变化,有一个彗星老是在这里转悠,这个乃天象示警我们要好好干活,皇帝一听,这种事我早知道,一件事汇报完了,没有任何下文。第二件事说武官的俸禄,我们减免了一些,他们日子很艰苦,希望恢复他们的俸禄,皇帝一听这不很简单,表示同意。第三个就要准备谈,那个宦官就忍不住了,拼命地使眼色,跪在最后的这第三个首辅叫万安,那小子很鬼,一边在看皇帝的眼色,一边在看宦官的眼色。看到宦官使眼色,他就叫万岁万岁万万岁,结果前面两个正想汇报,听他一叫万岁,也跟着叫万岁,叫完了三句万岁,你就得出去,就是告辞。所以宦官就笑这个内阁,说你们天天吵吵闹闹见皇帝,你看看见了面以后,给你们谈三件事,那两件都摸不到边的事,这个还用讨论吗?你们说一句话,我们递一个条子就解决了嘛,所以从此不接见了。到了孝宗弘治皇帝,好不容易接见两次,那些大学士高兴的不得了,《明史》上面拼命的写,把那个孝宗说成是一个很贤明的皇帝,只是接见了几次而已。
奇怪的是什么,皇帝这样不讨论问题,嘉靖皇帝从二十五年还是二十四年不上朝,万历皇帝从万历十八九年以后不上朝,这个国家竟然运行276年。什么原因?首先一个原因是外无强敌,这毫无疑问的,没有过于强大的敌人,他对内镇压的功能还是很强大的。第二个原因,明太祖制定的一套比较规范的法律制度。比如说,凡是发生自然灾害,地方官必须干三件事,第一向朝廷报告,第二停止收粮,第三如果灾害严重的地区,立即开仓赈民,开仓济民。所以研究明史的学者认为,明太祖这一条法令维护国本维护地好,就是固根的工作做的很好。古今中外凡是要延续下去的政权,必须重视民生,毫无例外。明太祖重视民生,曾说过著名的一段话,说我们的国家刚刚建立,农民刚刚恢复生产,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翮,如初植之木,不可摇其根。所以我说他做这个固本守根的工作他做的很好,那怕是王振专权,哪怕是刘瑾专权等等,他这套法令不变。
另外对官员的制约很厉害,外面的官员三年要到北京一次接受考察,里面的官员六年一次考评,另外四品以上的官要做工作自述。你可以谈你的工作取得的成绩,但你最好谈谈你做了哪些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君主的事。如果你自己不说,他就公布给大家看。于是南京的御史专挑北京官员的刺,北京的御史专挑南京官员的刺,他为什么要这样挑刺,怕北京的对北京的放不下面子,南京对南京放不下面子。这是明朝制度建设的一整套原则,我把它归纳为以上制下,以内制外,内外相制,以下制上,上下相违。
什么叫做以下制上,小官监督大官,他不让大官监督大官的,大官监督大官一定是官官相护。我们长期以来在官场上混,好不容易做好,什么吏部侍郎好不容易做到吏部尚书,大家都是二品、三品,你跟我提意见,我跟你提意见,好出口?你干净不干净,我干净不干净,你说得出口吗?他不这样干,干什么?让那些七品官监督二品官,三品官。这是汉武帝时期就开始做的事情,叫做御史六百石,来考察两千石。两千石是什么?省级领导。六百石是什么?御史七品官。用七品官考察二品官和三品官,这样人正想让皇帝重视自己,希望以后得到升迁的机会。我们说他是私心也好,个人利益也好,但你不能不佩服他利用这种私心和个人利益让他监督高级官员,而且可以风闻言事。什么叫风闻言事?我用不着找证据,找证据不是我的事,只要听说这件事,我立即打报告。他这一套制度很厉害的,所以明朝的御史制度,言官制度非常严密。
所以我说它能够延续这么多年,跟这个制度很有关系。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整个这个过程中,无论上面还是下面,他归根到底他还有一个相对负责的形象在里头,哪个相对负责形象--皇帝。尽管皇帝不上朝,乃至不管事,但是他这个形象在那里,他可以随时出来追究你的责任。当时整个官僚体系有这样一套规则运转,当然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外无强敌。一旦外有强敌,这个国家也很麻烦。另外根据我所看到的材料,明朝的百姓碰到灾荒确实很痛苦,但是碰到丰年过的还是很快活的。
明朝就是这样一个朝代,但是只要下面打的报告,皇帝还是看得到,这个太有意思了。你看我们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海瑞骂皇帝。海瑞骂皇帝怎么骂的?第一,你长期待在西苑,不见皇后,不见嫔妃,你这是无夫妻之情。第二,你常年不见你的儿子,也不见你的孙子,你这无父子之义。第三,你长期不见大臣,你这是无君臣之义。你是一个无情无义之人。天下之人皆不齿也。什么意思?天下的人都不看好你,天下的人都看低你。这样说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怎么样?看了以后气得要命,把纸摔在地上,说赶快抓住他,别让他跑了。
结果这时皇帝旁边的一个宦官说,这个人不会跑,听说他连棺材都准备好了,他就想做忠臣。这就激皇帝,皇帝一听他想做忠臣,偏不让他做。忠臣要怎么做呢?第一,你要碰到一个昏君;第二,你还要骂昏君;第三,这个昏君还要把你杀了;第四,然后明君又继位给你平反。所以忠臣是要四步曲,第一你的运气好,碰到昏君;第二你要敢于骂,骂的大家都知道,骂的他难过;第三他忍不住,还要杀了你;第四你不能白死,如果没人给你平反你死了白死,一定要有一个给你平反,所以你才成为忠臣。嘉靖皇帝说他想做忠臣,偏不让他做忠臣。
还有一个例子,万历皇帝在位的时候,也干了一些荒唐的事,结果有个官员调来北京,不知天高地厚,什么都看不惯,看官场贪官污吏很多,看皇帝不管事情,看生活风俗极其奢侈,说这怎么行啊,于是给皇帝写信打报告,说万历皇帝第一好酒,第二好色,第三好财,第四爱生气,叫酒色财气。这个酒色财气是明朝上下互动的一种病,在民间有一个叫冯梦龙的写了《三言》,其中一篇就说酒色才气,他这个病是上下互动的病,皇帝有这个病,社会也有这个病。糟糕就在于上下互动,下面有什么玩点皇帝就知道了,皇帝也去玩,皇帝一玩就变成了一个示范,下面更去玩。他骂皇帝酒色财气,万历皇帝也气得要命,结果把大学士叫过来说你们看看,这个人怎么骂我的,你们也不管管,大学士也很鬼,说我们不能看,一看就传出去了。这个事情不是什么好事,所以也建议你不要处理,让我们悄悄地跟他说一下,打个报告退休算了。所以我这里要说的是,他信息渠道非常畅通,这是明朝的一个长期存在下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黑格尔说过两句话,我觉得他很伟大。第一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包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所有事情都是合理的,什么叫做合理,合理就是他有产生的土壤,有形成的理由,这个土壤和理由不铲除他这个事情是弄不了。第二句话,最大的历史教训是人类事不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个太了不起了,什么是最大历史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从历史上吸取教训。我们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感悟生命
修学智慧
我们刚才说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嘉靖皇帝,一个是万历皇帝,这个当然是不管事的,还有管事的。管事的谁?明太祖管事,也有人向他提意见,而且意见提的很尖锐。我们江西的一个姓萧的御史就给明太祖提意见,指责他说话不算数,当面指责他文过饰非。这个意见对于明太祖听来,那是非常难听的,这还了得,于是命令午门斩首。结果这边推出去,明太祖一想这个人也没犯死罪啊,又命令锦衣卫赶快把他弄回来,让他承认一个错误就算了。回来问你错没错,这小子说我没错,是你错了。你看这样的一个死脑筋,这么不懂事,皇帝说你承认错误放你,他说我没错,皇帝说没错误我就杀你,他说要杀就杀你就犯更大的错误,结果那小子推出去。所以研究明史的人说,明太祖以及明朝的皇帝他杀人,有的时候是意气用事,他斗气,一斗气他会后悔,就像家长打了小孩儿一样,打了以后就后悔,后悔以后又给你平反,一平反却造成一种气氛,谁挨了皇帝的板子,谁挨了皇帝的批评,谁被皇帝杀了头,谁就出名。
就像正德皇帝时期,也就是明武宗,他要到江南来,江南财富重地,他捣乱国家的财税怎么办?于是很多官员就跪在奉天门外金水桥上,打东角门那个左顺门,哭天抢地,高呼太祖高皇帝、太祖文皇帝高呼口号,这把皇帝气死了,说我无非是到江南去一下,犯得着这么悲天恸地的?命令锦衣卫打,结果很多人打伤了,其中有一个被打成重伤,是新科状元,名叫舒芬,江西晋县人。在北京养伤不方便,就运回老家去养伤,由运河运回老家。当时江西巡抚为王阳明,听到这个事以后,立即从南昌派出快船,从鄱阳湖沿着长江进了运河,去接这人回来。接过来干什么?请他到南昌讲学。你看看在北京得罪了皇帝,挨了皇帝的惩罚,居然有封疆大吏派专列去迎接他,到我这里来讲学。你看是这种什么风气,这样干的结果,就培养了一种敢提意见、敢说真话的风气。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如果过于这样,这个多元化就冲击他的一元化,所以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个很好玩的故事。当时的大学士是苏州太常人叫王锡爵,就把后来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那个时候是做吏部文选司郎中的五品官,请到内阁,请到自己的办公室来,交换意见。他说现在外面有一种很不好的事情,什么不好的事情?顾宪成就问。他说非常可笑,顾说有这么可笑吗?他说我说给你听,你看看可不可笑,什么事?"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什么意思?朝廷有什么决定,有什么主张,天下必欲反之。顾宪成听后笑了,王说亏你笑的出。顾说我还有更好玩的事,说还有比这个更荒唐的吗?民众、舆论说是的事情,你庙堂说非,他说非的事情,你庙堂说对,不了了之。
我八十年代读这个材料的时候,觉得蛮好玩,还有这样的事,你不听我的,我不听你的。到九十年代的时候,我觉得明朝太了不起了,你看看庙堂说什么话,我们全反对,我们说什么话他又不同意,我们明朝到了民主的阶段了。但是到了2000年以后,再读这段材料,我笑不出来了,为什么笑不出来?说明国家已经没有统一意志了。一个国家被多元化冲击,他已经没有统一意志了,已经国将不国了。所以必须要有统一意志,但是这个不能怪舆论,只能怪庙堂。所以曾写过几句话,说到晚明的时候,朝廷已无是非,而以江湖之是非是非之,而江湖之是非全是意气。庙堂已无主张,而以舆论之主张左右之,而舆论之主张全是儿戏。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所以我说到后来明朝没做好自己的事情,包括到了晚明。
崇祯皇帝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可怜的皇帝,大家都指责他,说他独断专行,说他急于求成,说他物极必反,你能够怪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吗?他20多岁,又不懂得民间,又不懂得社会,他的哥哥,他的父亲,他的祖父,乃至他的曾祖父,统统是不管事的。现在要他来管事,怎么管?他没有得到锻炼,就像我们现在一样,一个刚博士毕业的学生,不要说去做住建部的部长,就是让他做一个村委会主任,他也没办法干好,何况又掌握一个国家的大摊子。
他选拔了松江人钱龙锡为大学士,但是这个时候国家已经很乱,陕西张献忠、李自成的部队在那里稀里哗啦打,东北女真人不断的跨过边墙向近来打,怎么办?钱龙锡也觉得这个官不好做,就去请教他的老师陈继儒--晚明著名的山人。陈继儒给了他一句话,"拔一毛而利天下",什么叫做"拔一毛而利天下"?我们看的很明确,要放弃自己的一些既得利益,把这部分利益再分配给民众,给陕西的乱民,这个国家可能就好办一点。
但钱龙锡一直没考虑明白,结果不久袁崇焕发了一个紧急文书,打了一个报告说要杀一个将领,这个将领的名字叫毛文龙。这个钱龙锡看了大吃一惊,说我的老师真是神仙,怎么知道这个袁崇焕要杀姓毛的,于是立刻批示杀,毛文龙就被杀了。毛文龙被杀以后,女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因为他是草莽英雄出身,他那一块是变成一个独立王国,但是他效忠明朝,不断在女真那里捣乱,使那个皇太极、努尔哈赤有后顾之忧,结果一杀了他,他的部队全部解散。他手下一支最精锐的部队驻扎在蓬莱,是明朝最强大的一支火器部队,火炮是从澳门买过来的,火药师、技工都是请过来的,教练是葡萄牙的军官。结果这一支部队全部被开除,投降了皇太极,从此明朝不但运动战不是女真人的对手,火器也不如女真人。
我在这里就是要说明一个问题,还是明朝的人自己没有做好自己的事,在这个环节到这样一种关头,他都不可以舍弃自己的利益,来维护整体的利益。我发现我们这些汉族的地主阶级、汉族的当权派,在国家危亡之际,宁亡国而不破家,宁愿明朝灭亡了,李自成来了他投降李自成,李自成被灭多尔衮来了,他又投降清朝,他要保住自己的利益,而致大局于不顾。所以说明朝的历史有时让人很寒心,很难过。
方志远
方志远,1950年2月12日出生江西吉安。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1968年参加工作,1994年8月加入民进。现任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曾任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民进中央委员、民进江西省委会副主委,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历史学会理事、江西省历史学会会长。著有《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明清江右商帮》等。2010年3月至7月,任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为研究所开设明代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与国家应对、为本科生开设明代国家权力结构研究课程;另外,在韩国海军军官学校、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澳门城市大学等做专题演讲。并应中央电视台之邀,为央视十套"百家讲坛"栏目录制《大明嘉靖往事》;《万历兴亡录》;《国史通鉴》。
(横山书院据讲座录音整理,独家版权,转载务必联系)
清心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