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起,半岛都市报分别以《海蚀柱时有坠石 石老人盼“查体”》《没有这块石头,就不叫“石老人”》《百万游客,为何钟情一块石头》等为题,连续刊发5篇调查报道,深度剖析前海一线石老人当前身体堪忧,亟需人为保护。

系列报道引发重大反响。青岛海洋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洋地质勘察院”)看到报道后,于5月27日派出总工程师前往石老人景区,通过本报首次向外界详解石老人目前的“身体”状况。

事实是,石老人及周边地质形成于9.5亿~11.3亿年前,喜马拉雅运动以来经历了几十万年的地质历史演变,石老人海岸地貌形成与现在大致相当的模样。

30多年来,石老人海蚀柱经历了两次体检,精准体检显示“强风化状态”的石老人,“头”“臀”损伤严重。尘封11年的这份档案,通过本报首次独家公开。

海蚀柱体已现多洞

石老人身上掉石头的相关报道先后引来上百家媒体转载。报道不但引市民关注,还引来众多外地游客向半岛讲述他们与石老人的故事。

市民刘女士说,相关部门当对石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同时根据情况进行人为干预。早前,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有些外地游客表示,他们并不知道石老人掉石头,所以他们才在石老人的基座边拍照或抬头观望。也有游客认为,石老人既然掉石头,相关部门确实需要在石老人附设置警示牌,或划定半径,游客不得靠石老人。

一名青岛市民说,实际上石老人海蚀柱不光是心形洞越来越大,当前整个柱体上还有多个洞。这名市民说,随着小洞的扩大,一些小石块摇摇欲坠,在退潮起海风的情况下,小石块掉落很可能给游客带来危险。

半岛都市报连续报道,在引起市民、游客关注的同时,也引起海洋地质勘察院的注意。为此,海洋地质勘察院此前与记者约定,在潮水退却后,与记者一道前往,为石老人“查体”。海洋地质勘察院常务副院长石鹏说,作为公共区域和重要自然景观的石老人,身体上部向下掉石头,确实应当引起重视,毕竟掉石头的背后将涉及众多市民和游客的公共安全与利益。

30多年来两次“体检”

早在数天前,海洋地质勘察院总工程师马利柱就通过相关途径关注潮水变化。5月27日上午9时许,潮水退到了一周来的最低点,当天天气晴朗,适合前往现场为石老人查体并解读石老人的身体状况。

上午8时15分,记者就与马利柱总工程师赶到了石老人海蚀柱旁。马利柱说,早在1990年,青岛相关部门就对石老人海蚀柱进行过一次体检。“当时体检的设备比较简陋,主要靠人工完成。”马利柱说,“尽管靠人工,但那次体检,意味着青岛以官方之名,正式将石老人的健康状况重视起来了。”

行走在石老人东侧的沙砾中,马利柱说,石老人海蚀柱周边海蚀地貌十分发育,北侧为海蚀崖,南侧有岩礁露出。在石老人的周边,同时分布着其他大小7个海蚀柱,这些小型的海蚀柱或称海蚀蘑菇,其中石老人海蚀柱最高。石老人的周边有发育典型的海蚀台,潮间带较窄,有明显的分布带。

马利柱表示,石老人北侧的海蚀崖为海浪侵蚀崩塌所致,坡度陡峻,而崖底部有海蚀洞。石老人海蚀柱周边的山体主要为花岗岩、安山质火山凝灰岩、流纹质火山凝灰岩等,而8个大小海蚀柱均为花岗岩。

除了那次体检外,早在2011年,海洋地质勘察院对石老人海蚀柱同样进行了体检,而时年39岁的马利柱全程参与了当时的体检,对当时体检的情况记忆犹新。“2011年的那次体检采用了德国徕卡三维激光扫描仪,在石老人身上共获取了约8500万个数据点。”马利柱说,“后期进行点云拼接成了200多万个面,形成了三维模拟图像。”

除了对石老人体检之外,他们还对石老人周边的地质形成进行了详实勘察。马利柱说,石老人及周边地质形成于9.5亿~11.3亿年前的早白垩晚期,当时胶莱盆地强烈扩张,火山活动渐趋猛烈。末期幔源岩浆经过分异、混杂后,喷出地表,形成酸火山岩。在石老人附,距今约6.8亿~9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晚期,酸岩浆分异侵位,形成花岗岩。

喜马拉雅运动以来的一段时期,青岛地区一直处于地壳缓慢抬升剥蚀状态,经历了几十万年的地质历史演变,石老人海岸地貌形成与现在大致相当的模样。

“当时石老人周边海岸底部受海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洞不断加深、顶大,顶部悬突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崩坠,陡峭的崖壁出现了。”马利柱表示,坠落的岩块被海浪搬运,形成不断后退的海蚀崖。由安山岩、火山凝灰岩等组成的石老人基岩海岸,岩质软弱,岩体破碎,而石老人及其周边的花岗岩相对坚硬,抗侵蚀能力强,突出分布在海蚀台和岸滩之上,形成了岩礁、海蚀柱、海蚀蘑菇等自然景观。

“这些景观与以前相比,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瘦小了’。”马利柱说,“多年前的石老人以及周边的7个小型海蚀蘑菇,比现在要大。”

头部岩体“较破碎”

11年前,对石老人海蚀柱精准体检的状况是怎样的?根据海洋地质勘察院提供给记者的资料,2011年实测的数据显示,石老人最顶部的高度为18.3米,底座周长约67.4米,体积约895立方米。石老人海蚀柱底部与周边岩体相连,是向海突出的海岬。石老人总体呈棕褐色;长期侵蚀凹槽部位呈紫色,有黄斑;南侧风化呈灰褐色,有白斑。在高潮作用线以下表面附着较多海蛎子和少量藻类植物。

除了上述情况外,早在11年前石老人的基座部位存在4条较宽、延伸较长的裂缝,基座东侧凹槽,向上延伸至臂弯的心形洞处;基座的西侧有一个小的海蚀凹坑;基座的南侧存在2条大的张裂隙。岩体表面密集分布着蜂窝状海蚀壁龛,以柱体南部居多,直径3~50厘米不等。

事实是,早在11年前,石老人的头部已经令人担忧。体检显示,石老人头部“岩体较破碎,裂痕(仍在)发育,左脸部和臀部有岩块掉落后留下的较整的裂隙面。”

石老人的脸部向下到臀部还有一条贯通的长约5米的竖向裂痕,而其脸部和头部长着青草。记者在现场发现,早前记载的“青草”,实际是一些小型的荆棘类木本植物。

马利柱表示,石老人基座部位为花岗岩,硅化程度强,质地坚硬。头部、臀部、背部为黄铁矿化花岗岩、褐铁矿化花岗岩等,蚀变严重,质地疏松。可以确定的是,石老人不光是心形洞变大了,在身体的周边,如今呈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小洞,这些小洞正逐渐扩大。同时,柱体落石头,就是石老人逐步衰老和变瘦的主要特征之一。“风化裂缝严重,岩体破碎,属强风化状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