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家:常带孩子到户外玩耍,会有5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泷靖之是日本的脑科学家,在大脑发育领域颇有建树。他认为大自然是大脑的训练场,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撒野,科学地引导孩子玩耍,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其中这5个是每一位家长都想看到的。

1.助力长高

因为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 80%都来源于阳光中的紫外线,所以维生素D又被称为“阳光维生素”。


(资料图片)

孩子经常在户外玩耍,太阳直接照射皮肤,能生成丰富的维生素D,促进钙质的吸收和利用,让孩子的骨骼得以不断生长,这样身高才能不断地往上长。

有些家长可能担心孩子会晒黑晒伤,夏天太阳猛烈,建议早上10点前或下午4点后再到户外溜达。

我们的手掌几乎没有黑色素,出门时可以戴上遮阳帽、冰袖,只露出两个手掌就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了。

2.保护视力

2012年,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主导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在阳光下玩耍的时间越长,近视率越低

因为人暴露在阳光下,大脑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而这种物质可以阻止眼球伸展与焦点转移,能保护眼睛、避免近视加深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吧,长时间对着电视、手机,眼睛会很酸涩,视力也变得模糊。

这是因为我们长时间近距离地看近处的物体,眼部肌肉紧张、僵硬,长期处于收缩状态,眼睛难以调节焦距,结果视力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户外广阔,视野开阔,孩子走出家门,有更多的机会看到远处的物体,眼睛得到放松,能很好地养护视力。

10岁前是孩子视力发育的高峰期,不想孩子近视,就多带他到山野、公园这些地方“撒野”吧!

3.刺激感官,提高智力

孩子刚出生时,除了生存本能,其他的几乎都不会,这是因为大部分的神经元,彼此之间还没有相互连接

宝宝要学会一个技能,需要五感不断刺激神经元,让多个神经元彼此连接,形成一条粗大的神经回路,才能顺畅地传达信息。

跟电灯需要通电才能发光一样,大脑需要五感的刺激形成神经回路,才能畅通无阻地传递信息

孩子在户外玩耍,可以直接观察、触摸到不同的生物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间、天气和季节的大自然的面貌

这些都能给到孩子无限的刺激,促使神经元建立起更多更紧密的连接,生成更多的突触和粗大的神经回路,为大脑打造高效的信息网络。

4.激发求知欲

对于孩子来说,户外就是一个充满奇迹的仙境!这里有太多令他着迷的东西了!小朋友是天生的科学家,对新鲜的事物都感到好奇。

在大自然中,孩子可以看到很多他不曾见过的东西,到处充满了刺激,在好奇心的促使下,会忍不住去探索,脑海里也会浮现很多的疑问

为什么这片叶子是这个形状,为什么蚯蚓爱吐泥巴,为什么太阳落山时颜色会发生变化,为什么小蝌蚪能变成青蛙……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自发地思考,自主地探索,大大地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从下图可以看出,大脑更喜欢保留带有情绪的信息,孩子如果感兴趣,学得很开心,就会激活报偿性神经系统,让其产生更多的干劲,这样在玩乐中,不用吹灰之力就提高了内驱力。

5.自然地吸收知识

在书上学到的知识是虚拟的,只有真实地触摸到它,大脑才有立体的印象。豪豪第一次吃草莓的样子,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时他只在绘本看过草莓,没有吃过,书中描绘的草莓红彤彤的,表面布满了白点点,看起来很好吃。

当他看到真实的草莓时,高兴得手舞足蹈,忍不住摘了一个放在嘴里,随着草莓的味道在味蕾上跳动,豪豪整个人都亮了起来,原本扁平的草莓在他的脑海中变得具体形象起来

原来草莓的摸起来是这样的,味道酸酸甜甜,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头上还带了一顶“绿帽子”。

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学习材料。孩子走过大自然,在玩乐过程中就能把知识自然地吸收过来,再也没有比这更高效的了!

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父母也要参与其中,孩子对知识才能深层次的理解

比如你家孩子对植物感兴趣,那我们在书上了解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回到大自然一起探索,在研究、观察的过程中又会激发新一轮的讨论,最后一起带着这些新产生的疑问,回到书本中开始新一轮的探索,形成一个求知的闭环。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想他厌学都难。

2-3岁孩子的好奇心爆发,求知欲旺盛,3-6岁是顶叶(体觉中枢,被脑科学家称为“运动脑”)发育的高峰期,6岁后额叶(负责决策、控制、记忆等)也会逐渐发展起来。

大自然是天然教室,学习材料应有尽有,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起来,带着孩子去撒野、探寻、观察、游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