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排列的大棚内,绿油油的芹菜、上海青长势喜人;大棚外,一台施肥泵正通过管道对大棚蔬菜进行自动施肥。这是记者日前在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钟楼村杨海珍家庭农场见到的一幕。农场内,在田间工作的一线工人并不多。
“农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施肥、打药都由智慧农业设施干了。”农场负责人王建的一番话解开了记者心头的困惑。
农场内,一块巨大的显示屏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显示屏上,各个大棚的温度、湿度、土壤肥沃度、气压、光照等数据即时呈现,一览无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通过显示屏,王建对每个大棚内的蔬菜生长情况了然于胸。
“不管是施肥还是打药都可以对症下药!以施肥为例,缺氮补氮,缺磷补磷,不但科学,也节省肥料。”王建说。
地里蔬菜的墒情、苗情如何转化为显示屏上的数据,并传送到农场云平台上?王建从地里取出一个黑色物体递给记者:“你看,这是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它可以测量周边土壤的温度和湿度。”
记者了解到,眼前的这个农场区域内,还安装了多个传感器,它们将各种各样的数据及时传输到农场智慧农业物联网云平台上。以平台数据为支撑,王建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打开手机应用终端,“当前灌溉区”“已灌溉时间”“已施肥时间”等字眼跃入了记者的眼帘。
“即使人在外地,我也可以通过手机,给大棚浇水施肥,方便极了。”王建说。
记者离开时,发现农场入口处建起了一座冷库。王建介绍,这座冷库的建成,离不开各级财政的支持,冷库降低了蔬菜采后损失率,延长了供应周期。
从传统农民转型为现代农业经营者,王建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农场已有5个蔬菜水果品种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据相山区农业农村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杨海珍家庭农场已基本实现了数字化。下一步,该区将推动更多农场实现智慧化、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