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治理是基础。近年来,凤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治理有效”要求,采取过硬措施大胆创新尝试,通过“农民教育”“文化大篷车”“院坝里说事”等活动,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综合素质、畅通村民自治渠道,真正把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基础性、保障性工作来抓,取得了良好效果。凤县坪坎镇每月20日的“农民教育”就是其中较为典型和成功的一个案例。

贵在坚持,农民教育办到组

农民素质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困扰基层的一大难题。教育什么?如何教育?怎么组织?一系列难题摆在急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基层干部面前。然而,基层干部破冰前行的魄力和勇气是不容小觑的,在一次次大胆探索和创新之后,农民教育最先在凤县坪坎镇应运而生。


【资料图】

2016年8月的一天晚上,40多名户代表坐满了凤县坪坎镇银母寺村三组组长席首兵的院子,第一期“农民教育”在嘈杂的交谈和嬉笑声中正式开始了。镇联村领导、包村干部、支部书记变身教育讲师,向群众介绍教育内容、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当听到包片领导说到以后每月20日左右都要开展一次农民集中教育培训活动时,有些群众开始窃窃私语,“地里农活那么忙,哪里有时间月月来听你们唠叨,咱就看这活动能开展多久”。其实,在筹办农民教育培训活动之初,镇上领导班子也经历了这样的争论过程,最终,大家还是形成一致意见:万事开头难,再难也要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坚持下去。在第一次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完成后,这一大胆创新在坪坎镇4个村17个村民小组全面铺开。实施之初,干部们逐户敲门动员落实参加培训,没少吃闭门羹,没少听发牢骚,但同志们没有放弃,咬牙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间。随后,镇村组三级干部绞尽脑汁在丰富教育内容,灵活教育方式上想办法,在最初单纯政策法规宣传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把技能培训、民情收集等科学融入其中,为农民教育的长期开展奠定了基础。六年来,坪坎镇共开展农民集中教育培训活动260余场次,累计参与群众10000余人次,取得了群众素质明显提升、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工作落实更加顺畅、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既定目标。

贵在务实,精选内容增活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产生经济效益且耗费时间的农民教育要想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须要逐步实现“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的转变,如果长期依靠上门动员参加培训,这个创新必将“胎死腹中”、沦为形式。要实现“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的转变,就必须让老百姓从农民教育的培训中获取包括潜在经济收益在内的其它“综合收益”,培训内容作为调动群众参与主动性、积极性的关键,不断优化调整和顺应时代发展已刻不容缓。

基于以上认识,坪坎镇在把宣传政策、学习法律知识作为农民教育“必修课”的基础上,建立了技能培训“选修课”机制,实现了从“填鸭式”课程安排到“点单式”选择课程的转变。在“必修课”方面,结合当前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政策、实用法律法规、思想道德、先进文化和县镇重大安排部署,组织广大群众开展理论学习,及时将全镇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为开展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选修课”方面,结合事前征求群众需要和季节变化,邀请相关专家或选派技术干部深入村组,开展林麝、中蜂、核桃、中药材等各类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活动,并请各村土专家结合村情实际上台授课,通过交流学习的方式提升群众的种植养殖水平和能力,为群众发展产业,实现增收奠定基础。“选修课”的开讲,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农民教育”的积极性,群众“我要参加”的氛围日渐浓厚。

贵在亲民,培训便民两不误

“农民教育”实施过程中,镇村干部发现,在培训开始或结束后,总会有一些村民围着干部,有的问能不能把门前的路硬化一下,有的问开个证明要找谁,就像开记者招待会一样。这种培训外的“常态”触发了干部们的灵感,“何不把村务公开、便民服务和征求群众意见直接作为农民教育的一个环节呢?”就这样,农民教育又被赋予了便民代办和征求意见的新使命,促进乡村治理水平提升的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在村务公开和保障村民知情权方面,由村常设干部在教育培训会上通报本月村上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工作情况,把全村的重大事项公之于众,接受广大群众监督,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杜绝了群众私下议论,胡乱猜测。在听取和征求群众意见方面,由镇村干部结合工作通报情况,充分听取群众对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建议,收集汇总后及时向镇党委反馈,为镇党委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提供参考。在便民代办方面,在教育培训会上开辟“办事指南”问答环节,逐个回答群众对开具证明、办里证照等方面的问题,尽最大可能避免群众跑冤枉路。同时突出对老人户、重病户等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走出室内上门收集待办事项,集中由村组干部帮助办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被彻底打通。再后来,“红黑榜”评议、“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促进乡风文明和社会治理的活动都逐步成为农民教育的新内容,加强乡村社会治理的“凤县实践”日趋成熟。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农民教育”从最初的萌芽,到后来的逐步完善并产生重要社会效益,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进化、自我提升的过程。但社会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涉及的内容还非常多,留给农民教育服务于乡村治理的空间还非常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线干部创新精神和担当意识的共同促进下,小小的农民教育定会更加成熟、更加完善,也必将在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中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边浩 赵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