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神奇啊,我要捏,我也要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起彼伏的叫喊声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第二小学的一间美术教室传来,原来是商州东龙山“狗娃咪”传承人祝乐来到“妙笔生花”社团,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狗娃咪作品,演示匠心独运的制作过程,惹得学生心里痒痒的,都想尝试自己捏一个心仪的狗娃咪。
狗娃咪又称狗娃哨,是一种用陶土制成的哨子,吹出的声音清脆响亮。狗娃咪是商州特有的民间手工艺品,相传已有百年历史,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学校思政学科组决定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寻访、感受、体验中接受不一样的思政教育洗礼。
访一访,情到深处更自豪
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校将这节特殊的思政课进行时空拓展,将教学地点移到了狗娃咪传承人商州区东龙山村陈五斤老人家中,让学生亲眼见识一下神奇的狗娃咪生产过程。
老人院子里的模具盘中摆满了一排排整齐的“猴骑马”造型狗娃咪,墙角堆放着捏制狗娃咪的红板土,灶房的炉子里面正在烤制刚晾干的狗娃咪。老人正是这节思政课的主讲。
通过老人的讲述和自己搜索的相关知识,学生了解到:狗娃咪是一种用泥雕塑烧制而成的哨子,早期造型简单统一,只是半寸长的小猫或小狗,后来经过手艺人不断改良,才出现了猴骑马、猴骑狗、狮子狗等多种造型。
当得知狗娃咪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学生的脸上不自觉地荡起自豪的笑容,嘴里还不时地发出惊叹。这一刻,学生对狗娃咪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感情,都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
做一做,润物无声促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老人妙手生花,一会儿工夫,一个小巧精致的狗娃咪就捏成了。学生在老人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动起手来。可是,很快就有几个学生叫苦不迭,直喊手酸、难捏。看到学生出现了畏难情绪,老人和教师一起鼓励他们不能退缩。其实,捏制模型只是刚刚开始,制作一个狗娃咪还需要经过长时间晾晒,然后放于柴灶膛中烧半小时后取出,待温度适中时涂上松香和红黑颜料才算制作完成。听到还有这么多烦琐工序,学生心中的疑惑再次被点燃,纷纷问起了问题:
“狗娃咪制作工序这么多,您为什么还要坚持制作呀?”
“村子里还有其他人做狗娃咪吗?”
“狗娃咪能卖多少钱啊?”
老人告诉学生,虽然制作狗娃咪很累很麻烦,也卖不了几个钱,但自己喜欢这门手艺。“狗娃咪是我们家乡的特色文化,是我们商洛人的记忆,我们不能丢掉这门手艺。”老人真诚地说道,“原来村子还有几家在做狗娃咪,但是现在确实很少有人会做了……”
一番话在学生心中荡起了波澜,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学习狗娃咪的决心:
“这是我做的狗娃咪,今天一定把它做好。”
“狗娃咪是优秀的地方文化,我们一定会传承下去。”
“我们不但要把狗娃咪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而且要利用美术课学到的知识,把狗娃咪做得越来越好看,让更多的人喜欢它。”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仿佛一下子长大了,这种在真实情感中的内心成长,远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
动一动,奇思妙想为传承
返回学校后,教师对寻访狗娃咪活动进行了二次开发:一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师生针对家乡的优秀文化,讨论如何传承、弘扬等话题,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形成方案;二是各小组积极行动,宣传推广狗娃咪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狗娃咪。比如,制作关于狗娃咪的海报张贴在校园;成立“狗娃咪”非遗爱好者社团,将社团成员制作的狗娃咪及其他作品以奖品的形式发放;在学校电台推出一期关于狗娃咪的寻访介绍;写一份诚恳的建议书给相关部门,建议让非遗文化走进更多学校;等等。
学生和狗娃咪的故事还在继续。有了这次成功的课程融合案例,学校又将思政课与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融合,依托“上河村核桃园实践基地”“绿缘农业生态园”“北宽坪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发了鲜活的“商洛核桃成长记”“小土豆变形记”“红色基因代代传”等课程,让思政教学从真实生活出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合理开发利用本地的优秀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讲好家乡故事、传递家乡声音,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及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缝对接,既能启智又能润心,怎样融合、怎样实践,这些都需要学校的进一步思考和尝试。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第五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1月11日第5版
作者:冀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