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贫瘠的土地曾带给当地农民广种薄收的无奈。近年来,当地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引导,探索出一条现代化大棚的兴农之路,不仅改变了农民“冬闲人空闲”的生产方式,还成为延安百姓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元宵节前夕,在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村民杜延峰天天在大棚里忙着发货。一棚草莓、一棚甜瓜,都是备受青睐的年货和节礼。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村民杜延峰与妻子正在忙着摘草莓。新华社发(邹竞一 摄)

“这几天,我这草莓供不应求,每天批发七八十篮草莓,收入2000多块钱。”顺着杜延峰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钢架大棚中,伏地生长的草莓所剩无几。

四时勤耕四时丰。种植大棚果蔬,让过去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杜延峰,现在一年四季都闲不下来。“以前干过泥瓦工、粉刷工、钢筋工,一到冬天工地停工,我也就闲下来了。现在这个‘四季农业’,让我季季有收入、年年有提升。”杜延峰腼腆地说,年收入从过去的四五万元,提高到现在的十四五万元。

凭借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等优势,作为反季节瓜菜生产的优生区,2022年延安市瓜菜播种面积近50万亩,产量超过150万吨,形成了反季节蔬菜、时令瓜果、食用菌、高山冷凉菜等四大板块,带动近30万农户增收致富。

新型日光温室大棚里,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村民正在忙碌。新华社发(邹竞一 摄)

“科技兴菜”,也是延安市发展设施农业的战略之一。近年来,延安市通过推广新技术,配套新设施,科技不断赋能农业,有力推动大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延安市吴起县长城镇双湾涧村,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蔬菜大棚都配备了土壤环境智能监测设备。棚外的显示器上,土壤酸碱度、湿度、温度、光照等种植数据均可精准地监测和显示。

“通过屏幕显示的数据,我们就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施肥,什么时候需要浇水,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节省成本。在家中,我也可以用手机随时监控大棚情况。”双湾涧村大棚种植户韩金成说。

自1992年从山东寿光引进温室种植技术,延安市甘泉县棚栽产业已走过30多个春秋。走进甘泉县石门镇魏家沟村,近百座新型温室大棚拔地而起,自动卷帘机、电动轨道车、水肥一体设备等配套设施齐全,科技感十足。

“县农业局帮助我们新建的新型温室大棚,自动化程度高,省时省力。目前棚栽产业带动全村60多户130多人户均年增收近10万元,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多元。”石门镇魏家沟村种植大户魏富民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如今,在革命老区延安,从川道到山地,从瓜果到蔬菜,棚栽产业不仅保障了革命老区人民的“菜篮子”“果盘子”,还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助力延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李华、赵英博、谢金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