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毕华章 西安报道
拉大城市骨架,做大工业体系,扩大都市格局,当三大目标同时摆在西安面前时,应当如何破局?
(资料图片)
西安给出一个答案:向北跨一步。
这个被称为“北跨”的战略,是西安蓄势多年的城市战略,也是在万亿GDP城市的竞争中,作为西北“龙头”的西安,下出的重要一步棋。
在《西安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西安提出,全面吹响城市“北跨”发展“集结号”,坚持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支撑、项目带动,制定实施《西安市“北跨”发展行动方案》,启动北辰大道北延伸、西铜路市政化改造等项目建设,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工作力量和项目布局向“北跨”聚集,促进产城融合、板块联动,构建渭河南北呼应的拥河发展格局。
为了推进“北跨”,西安近期的一个动作是,举行推进“北跨”发展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现场集中开工的项目150个,总投资1324.63亿元,年计划投资374.96亿元。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北地区龙头城市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西安当前正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利好释放期、综合实力提升期等多期叠加。为实现2023年7%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它又将如何打出“组合拳”?
“北跨”战略再造万亿级工业走廊
于西安而言,今年这个春天值得铭记。几项意义深远的经济战略在这个春天落地,其中便有西安的“北跨”战略。
《报告》中提出,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战略。从《报告》的相关篇幅来看,“北跨”战略最为关键,多种要素也在这一战略下聚集。
从区域来看,西安“北跨”主要涉及高陵区、阎良区、临潼区,西咸新区直管区(秦汉新城、泾河新城、空港新城)等渭河北岸各板块,以及渭河以南相关区域,重点区域总面积1410平方公里。
在这片广阔的新舞台上,主要产业功能定位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带链条,重点发展以汽车高端装备、航空产业、新能源材料产业,配套发展5大新兴产业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拟打造万亿级的工业大走廊。
西安两会召开后不久,2023年西安市推进“北跨”发展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集中开工项目150个。北跨项目的集中开工,意味着正式吹响了西安北跨发展的冲锋号。
此外,陕西省国资委最新发布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今年西安市围绕“北跨”,将实施48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0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0亿元。这些项目建成后,将为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对西安来说,“北跨”战略并非突然而至,而是孵化了很长一段时间。
原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党工委书记、知名产业经济专家金乾生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忆起了往事:15年前,金乾生在位于阎良区的航空产业基地工作,对渭河以北的发展之艰难,有深刻的感受。
“第一难是与主城区的交通连接仅一条高速路,工作与生活往来不便,西安的各种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很难辐射到渭河以北。第二难是产业布局难,受地域和空域局限,只能做制造业,而航空运输业、民航服务业、通用航空以及交通物流都存在先天性缺陷。”金乾生指出。
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金乾生此前积极建议与呼吁:拉开大西安骨架,制定北跨渭河、建设渭北工业区的规划。
“经过主要领导和发改委等部门多次调研,规划面积851平方公里的渭北工业区规划于2012年出笼,次年开始实施。”金乾生表示。
此后,金乾生被派往渭北工业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渭北工业区建设努力。但因管理体制、政策措施、资金投入等多重因素影响,工业区建设进展缓慢。
如今,北跨重启,交通先行,产业跟进,多措并举,这一西安的重要战略,已经到了快速的推进期。
金乾生认为,此次西安北跨的意义,绝非克服南部高山阻挡这么简单。从西安的格局看,南高北大,东承西启,是不二选择。“南部为高科技城,北部为大工业城,东部以经济发达地区做支撑,西部打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部建设文化旅游商贸融合发展的特色城,没有比这样的功能布局更合适。”
金乾生进一步表示,只有做大西安的工业,才能做大西安的经济,才能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关中城市群和关天经济区发展。“同时,城市北跨,渭河经水系治理变为城中河,西安成为山水之城,将更加宜业宜居。”
近期,在西安的主流话题中,“北跨”战略也吸引了当地很多专家学者的关心和讨论。“北跨”,将成为西安谱写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GDP增速“剑指”7%
2023年,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等。
7%的增速目标,在万亿GDP城市中排名靠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西安计划大力实施产业倍增计划,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构筑新优势。
西安提出,要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做强做优生产性服务业和持续加强产业链招商。
在支柱产业上,西安提出依托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发挥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培育一批五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高质量建设国家先进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协同构建西汉蓉航空产业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西安工业中,颇为典型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也是西安产业“后发先至”的一个代表行业。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同比大幅增长277.5%,占全国份额14.1%,成功问鼎“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着西安整个汽车产业发展,西安汽车产业去年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全年汽车产量达到125.55万辆,同比增长96.48%。
在新兴产业上,西安提出加快数字服务及技术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光子、增材制造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鼓励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布局应用,前瞻布局生命健康、类脑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等一批未来产业。新增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户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户以上。
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西安将通过着力打造“设计之都”、“程序员之都”,来加强对工业设计、文化创意设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扶持与引导。
产业链招商上,西安提出坚持投行思维、链式思维、闭环思维,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围绕19条重点产业链实施精准招商,聚力招引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工业项目签约额2000亿元以上。
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长、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张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西安的战略发展定位来说,智能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双中心”建设的优势,以及西安都市圈的推进,都将对西安经济的发展形成明显带动,为实现全年经济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除了现代产业发展,作为文化古都,西安的文旅产业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底气。
今年春节假期,西安文旅全面复苏,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双创新高。据官方数据,西安市监测的15家重点旅游景区累计接待227.79万人次,同比增长160%,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一些重点景区人气爆棚,甚至部分时段需要限流,出现错峰出行倡议、让外地游客先游等插曲。
值得一提的是,客源结构中,市外游客占比达到六成,尤其是省外游客占比近半,较2019年提高十个百分点,客源主要来源于长三角、京津冀和陕西周边省份。从年龄层次看,西安市接待游客中,17-45岁占比近九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上西安。同时,过夜游客平均停留天数达到四天以上,星级饭店出租率达到八成,过夜游客拉动旅游收入显著增强。
西安发布披露,今年春节假期,六大主题1500余场次“西安年”系列活动,让西安年文化IP充分彰显。其中,今年的西安全市六个城区组织的主题烟花燃放活动,更是增色不少。尤其是历来主打的“长安灯会”,西安城墙、大唐芙蓉园新春灯会等入选全国十大灯会。
对于西安而言,文旅带动消费的优势正在集中释放。这对于西安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以及西安经济的整体提升,无疑有着明显的助益。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李富有表示,西安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消费是重要的一项。国家提倡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消费是一块短板。具体到西安,文旅产业对消费的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