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开始吹响城市“北跨”发展的集结号。
【资料图】
最近,西安举行推进“北跨”发展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此次集中开工共150个项目,总投资1324.63亿元。
实际上,“北跨”对西安而言,早不是新鲜话题,二十多年前,就有相关专家提出西安向北发展,将渭河作为城中河的建议。5年前的2018年,在《大西安2050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西安明确提出:实施“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空间战略,实现沿渭河发展。但直到最近,西安向北发展才开始“加速度”。
全力“北跨”,对西安未来的发展,又将带来什么?
西安渭河航拍 图/视觉中国
为什么是“北跨”
西安向北发展,实际上与城市规模的扩张,息息相关。
“西安选择向北扩张,沿渭河发展的思路,是城市发展中拉大空间格局的选择。”厦门大学经济学副教授丁长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与拉大空间格局相匹配的是,近年来西安常住人口持续增长。
“七普”数据显示,西安常住人口达到1295万人,比10年前增加448.5万人,增长率高达52.97%,西安的城区人口也首次迈入超大城市行列。
截至2021年底,陕西省常住人口为3954万。有声音认为,目前西安常住人口占全陕西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32%,未来西安人口增长的空间非常有限。
但陕西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张宝通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他说,“西安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远远不止陕西本省,它对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这些西北省份的人才,有着较大的吸引力。此外,近年来相关数据还显示,西安对于山西、河南甚至川北地区的年轻人,同样具有较大吸引力。”
根据2022年11月发布的《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西安提出到2035年服务人口达到2000万。
巨大的人口增量,需要充足的发展空间。
“秦岭在西安南面,是‘中央水塔’,环保要求非常高,所以向南发展空间受限,西安明确提出了‘南控’。”张宝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西安的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向南严控生态红线,协同建好秦岭国家公园。
在张宝通看来,西安向西是咸阳,虽然有西咸新区,但毕竟涉及两个不同的城市,行政等方面需要协调,所以向北发展是西安目前合适的选择。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在渭河南岸发展。在商鞅变法时期,西安曾经短暂在渭河北岸发展,但从秦惠文王开始,西安开始逐步奠定朝渭河南岸发展的格局。
在张宝通看来,过去渭河北岸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就是水源。
此前,西安渭河以北不少区域的供水,长期依赖渭河,水质相对较差,甚至被当地人称为“污水”。
而解决这一问题,主要依靠引汉济渭工程。作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引汉(江)济渭(河)不仅跨越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还贯穿中国南北分界线之一的秦岭。
自从去年打通了关键一环——秦岭隧道,引汉济渭工程的进展大大加快。
引汉济渭工程建成通水后,可满足包括陕西省内4个城市在内共21个受水对象的生活及工业用水需求,同时提高陕西关中地区供水网络水质标准,改善当地地下水超采状况,造福超过1400万人。
西安市水务局近日表示,西安正加速推进渭北区域涉水项目规划建设,为城市“北跨”发展构建水网体系。
发展空间与现实
人口增长之外,在不少专家看来,“北跨”一步,更是西安打造工业强市关键的一步。
有业内专家指出,此前几年,西安曾经在产业结构上过度追求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和消费经济,工业占比持续下降。
比如2008年,西安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45.1%。但是十多年过去,2020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降至33.21%。
西安曾是国家“一五”“二五”“三线建设”时期重点布局的工业基地,作为老牌工业强市,工业门类齐全、家底颇丰。在航空航天、医药制造、食品加工等领域,西安都曾创造过辉煌,并形成了军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
但因为诸多原因,西安第二产业占比持续走低,远低于经济体量相当的城市。到2020年,与西安经济体量相近的泉州、济南、合肥和福州工业增加值分别为5167.98亿元、2360.5亿元、2072.32亿元、2532.16亿元,而西安仅为1828.59亿元。
西安朝华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单元庄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虽然第三产业和消费带动对西安同样重要,但不论从发展定位还是各类资源禀赋看,西安立市的根本还是工业,特别是依托高校的尖端工业。
2022年,西安三次产业的占比分别为2.8∶35.5∶61.7,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开始出现上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居副省级城市第一。
此外,根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101.55万辆,超过第二名上海的99万辆,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
多方面信息显示,在第二产业占比下降多年之后,西安开始重新发力制造业。
但不同于第三产业,发展制造业,需要足够的空间,空地较多,发展空间较大的渭河以北地区,成了新的选择。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西安对中心城区的定位,则是“以文物保护为先,留住城市烟火”。
“西安向北发展核心目的是重塑工业强市,要警惕到新区域发展房地产的思路。”单元庄说。
不过,尽管有一定基础,但西安渭河以北区域,目前发展规模仍然较小。
早在2007年,西安市宣布行政中心北迁,开启了西安市中心北移的序章。2012年,西安启动“渭北工业区”(含高陵装备工业组团、阎良航空工业组团、临潼现代工业组团)建设并制定宏大目标:到2020年底,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40%,成为全国、全省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的工业承载区和西安经济新增长极。
2022年,西安GDP为11486.51亿元,同比增长4.4%,各区县GDP也逐步出炉。其中,雁塔区GDP为3005.56亿元,是西安乃至整个西部当之无愧的第一区;未央、长安、碑林三区位列千亿级别的第二梯队,分别为:1563.53亿元、1418.28亿元、1112.5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渭河以北的西安“北跨”重点区域——高陵区、阎良区和临潼区等板块,GDP分别为388.82亿元、288.53亿元、267.08亿元,其体量与西安目前的主城区,还相距甚远。
阎良航空科技馆 图/视觉中国
“步子还要加大”
作为西北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陕西的省会,西安的发展不仅关乎自身,更与周边城市息息相关。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复《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规划范围主要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区),咸阳、渭南和铜川的部分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180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1.3万亿元。
事实上,涉及西安都市圈的咸阳、渭南和铜川,分别位于西安的西北、东北和正北方向。渭南、铜川等市已在市政府报告中,发布融入“西安都市圈”的战略举措。
在张宝通看来,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对标的从来都不是普通的省会城市,西安有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潜力。但他也坦承,与对标城市相比,西安的速度还不够快。他说,“近年来,整体规模上,西安与成都实际上已拉开较大差距。”
截至2021年末,成都常住人口达到2119.2万人。2022年,成都GDP更是突破2万亿。
单元庄认为,相比成都等城市发展的突飞猛进,西安发展的成效并不如人意,这可能也是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先发后至”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西咸一体化推进缓慢。
“‘北跨’如果能成功,将对西安都市圈整体发展影响深远,这几个周边城市也将实现梯次发展,将真正带动关中崛起。”张宝通说。
在他看来,如果能通过“北跨”战略,让西安与咸阳、渭南和铜川等都市圈区域形成深层次的分工合作,那将是西安发展极为重要的力量。
最近,针对“北跨”,西安开启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启动北辰大道北延伸、西铜路市政化改造等项目建设,并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工作力量和项目布局向“北跨”聚集。
“这些工作还不够,像地铁,目前只有10号线明确跨越渭河,还需要有更多线路需要规划,向北发展步子还要加大。”张宝通说。
作者: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