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新闻网讯:3月12日,由省文物局指导和省社科联支持,陕西省考古学会评选出了“2022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洛南夜塬遗址、旬邑西头遗址、秦汉栎阳城遗址、西安三殿汉代古桥遗址、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靖边清平堡遗址6个考古项目入选,泾阳蒋刘遗址、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咸阳北城墓地3个考古项目入围。
洛南夜塬遗址位置图
夜塬遗址发现于2011年,位于商洛市洛南盆地西部,处在南洛河与其南部支流县河之间的第二级阶地部位,属于旷野类型旧石器遗址,距离洛南县城中心约4千米。
(资料图)
遗址处在一处孤立的岗地之上,地层堆积深厚,具备完善和细化洛南盆地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可能。
洛南夜塬遗址远景(东南-西北)
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考古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了洛南盆地存在百万年前人类活动的证据,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以上的人类史,将洛南盆地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至少延伸了30万年,对研究中国远古人类与文化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洛南夜塬遗址附近数字高程模型
本次发掘区位于近水向阳、堆积最厚、出露遗物最丰富岗地东南部。发掘证实,遗址地层堆积厚达24米,可划分为36层:第1-4层为表土和近现代堆积,第5-35层为旧石器时代堆积,最底部的第36层为含石制品的河流相洪积-砂砾石层。
洛南夜塬遗址发掘工作照-标本编号
洛南夜塬遗址地层剖面-西壁
洛南夜塬遗址发掘区三维影像图
发掘总计出土石制品12000余件,类型包括备料、石核、石片、修理的工具、断块和碎屑。经研究可知,夜塬遗址下部含古人类文化遗存的第36层在不晚于距今11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晚期便已形成,当时人类的石器加工技术属于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体系,工具主要为简单修理的砍砸器、刮削器等。
洛南夜塬遗址第36层石制品分布状况-由东向西
洛南夜塬遗址第36层发现的石制品
洛南夜塬遗址第一期石制品-早更新世晚期砾石层出土石制品
距今约78万年至25万年前后的中更新世早期至中期,虽仍为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体系,但古人类的石器技术持续进步,工具中新出现了单面修理、形态较规整的手镐。
洛南夜塬遗址第12层石制品分布状况
洛南夜塬遗址第二期石制品-中更新世早期至中期
洛南夜塬遗址第11层原位埋藏的单面修理手镐
从距今约25万年的中更新世晚期开始,人类活动进入繁盛期,并一直延续至距今10万年左右的晚更新世早期,古人类在此期间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遗物,在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继续发展的同时,新出现了形态规整,修理精细的手斧、三棱手镐、薄刃斧、大型石刀等具有阿舍利技术特点的工具。
洛南夜塬遗址第7层石制品分布状况-由南向北
洛南夜塬遗址第5层原位埋藏的手斧
洛南夜塬遗址第三期石制品-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各类修理的工具
夜塬遗址确认了洛南盆地存在百万年前人类活动的证据,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以上的人类史,将洛南盆地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至少延伸了30万年,对研究中国远古人类与文化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夜塬遗址考古发掘首次完整揭露了洛南盆地第二级阶地部位的地层堆积物,获得了盆地内深度最大、序列最完整的地层剖面,对于建立洛南盆地的标准地层剖面、构建旧石器遗址年代序列、研究不同时期古人类活动强度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夜塬遗址出土遗物数量众多、内涵丰富,且在不同时期地层中均有发现,初步构建起了洛南盆地百万年以来古人类石器技术的发展脉络。洛南盆地古人类石器技术的发展脉络与秦岭南麓的汉中盆地、秦岭北麓的蓝田地区在宏观上具有较多的一致性,并以阿舍利技术更加流行为显著特色,因此夜塬遗址的发掘对于洛南盆地和整个秦岭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的研究均具有重要价值。
夜塬遗址再次发现有层位关系清晰、种类和数量较多的阿舍利类型石器组合,进一步确认了该类器物在洛南盆地及秦岭地区的流行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初步证明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与阿舍利技术更可能为不同时期人群所掌握的石器技术,反映了中更新世晚期一次重要的人群迁徙扩散和文化交流事件。
编辑:李玥 责任编辑:孙黄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