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祭陵办主办,西部网承办的“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23全国网络媒体主题采访活动4月3日启动。来自全国34家网络媒体的记者,将沿陕西文脉传承创新示范方向,到西安、延安多地进行为期4天的采访报道,讲述陕西历史和当代故事,汇聚文化力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言娟 西安报道

4月3日下午,“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23全国网络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临潼,了解近年来临潼文旅发展的成绩,探寻陕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临潼密码”。

临潼,“一个倾国倾城的地方”,正全力塑造“俑(秦始皇陵兵马俑)动中华 泉(华清池御温泉)润临潼”城市品牌新形象,是国家重大战略和陕西、西安十四五规划,都赋予了临潼更高定位,是大西安“北跨”“东拓”“拥河”发展的重要承载地。近年来,临潼区聚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放大“山、宫、城、寨、站、河”六位一体文化旅游核心区整体效应,全面构筑以秦兵马俑为依托的“东翼”,建设兵马俑文旅度假区,以秦东陵为依托的“西翼”,建设秦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一体两翼”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核心板块。

从考古发掘中感触历史

日前,从2009年开始的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多项重要考古成果刚刚向世人公布。采访团到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一号坑时,在开放修复室和资料整理区里,看到数百件陶俑、陶马等正在进行修复。

(讲解员向采访团成员详细介绍兵马俑一号坑的情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丽山园)两部分组成,闻名于世的兵马俑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均位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新建开放的铜车马博物馆,以及百戏俑坑、文官俑坑则位于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丽山园)。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田静接受采访团记者们集中采访。)

秦兵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园外围的一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达14260平方米。2009年至202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约430平方米,目前取得多项新发现和新认识。此次考古发掘出兵俑佩戴青铜剑的真实状态,80公分左右的青铜剑腰间斜跨,是兵俑常备武器。《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中记载,荆轲行刺秦王时,秦王的第一反应是绕着柱子逃跑。那么,秦王为什么不拔剑防卫呢?本次新出土的青铜剑给出了一种可能的答案——因为青铜剑太长了,挂在腰间,直接从身前拔剑,背展长度不够,剑拔不出来。

彩绘陶俑也是此次发掘的一大收获,发掘出土的多件彩绘残件颜色鲜活,经过现场抢救性保护和实验室持续保湿修复,已经有部分彩绘俑残件在现场展示。特别是新发现的一件军官俑,虽然彩绘颜料已脱落,与压在陶俑上的土块粘连,文保团队创新研发附网膜回贴法,整条手臂的彩绘有望得到完整修复。

此次新发现还有漆面的盾牌、三捆青铜箭、一把炭化的弓弩,让秦代“远射兵器”的真实面貌也变得清晰起来。

截至目前,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兵器柲多处、弓弩箭箙多处;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

体验文旅演绎的创新绽放

此次采访团的50多名记者先后观看了《复活的军团》和《长恨歌》两大文艺节目。

(《复活的军团》全体演员登台答谢。西部网供图)

《复活的军团》是中国首部实景沉浸式多媒体战争史诗大剧,由著名导演金铁木先生执导,演员阵容186人,依托先进的舞美技术生动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封平民家书里的主人公黑夫和惊于公元前223年秦灭楚之战中的真实历史故事。行走在剧场里,移步换景,层层递进,历史就在身边重演,身临其境,韵味悠长。

(《长恨歌》演出画面。西部网供图)

《长恨歌》是以杨贵妃、李隆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震撼的舞台效果、结合声、光、电等技术优势,以势造情,以舞诉情,在故事的原发地——骊山脚下再现大唐盛世的爱情故事。万星闪烁的梦幻骊山、熊熊燃烧的湖面火海、滚滚而下的森林雾瀑、精致华丽的舞美妆造……作为文旅融合的典范,舞剧《长恨歌》实现了让“真山真水真历史”为我所用和历史文化深度挖掘的突破,并且借助现代科技和艺术表现手段,实现了常改常新、常演常新、久演不衰。

(《长恨歌》负责人和部分演员在后台接受采访。)

长恨歌艺术团艺术总监执行导演薛雷凯介绍,《长恨歌》舞剧每年都会进行精细化调整,比如对视频、音乐等素材的调整,或是把部分经典片段往更高水平提升改造。“《长恨歌》在这17年里真的是常演常新,一直在向精品路线上发展。每年我们都会收集总结观众的反馈声音、演员的亲身感受、或是在演出过程中发现的失误点,对演出不断地改良。”

除了以上两场演出外,临潼区还有一部反映西安事变的《12·12》的演艺产品正在参与争创国家文旅演艺标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