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宫人墓随葬珠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中新网西安6月26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26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2021年至2022年,考古人员在西安西郊莲湖区枣园街道三民村、陈家寨和沣东新城三桥街道贺家村等地相继发掘魏晋至明清时期墓葬1200余座,极大地丰富了西安西郊历史时期的考古学研究资料,完善了该区域从魏晋、十六国、北朝、隋唐、宋金到明清各期墓葬的演变序列,尤以隋唐时期墓葬考古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要发现和认识。

陈家寨墓地出土乐俑组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了解,陈家寨墓地两年度共计清理有北朝隋唐时期中小型墓葬581座和金代墓葬2座,出土文物约有1500余件组。这些墓葬跨越北朝隋唐近500年的历史时期,为目前关中地区发掘这一时期中小型墓葬数量最多的一次,是探讨北朝隋唐以来长安城居民居葬关系的重要实例。尤以发现的一批隋代小型墓葬较为重要,之前学界对于小型隋墓葬制葬俗与空间分布等研究不甚明晰,此次发现可补认识之阙,为厘清隋唐之际中小型墓葬的演变规律与葬制葬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民墓地唐墓出土天王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三民墓地发掘西晋至隋唐时期中小型墓葬280余座,其中唐代宫人墓地为本次考古重要收获。墓地位于发掘区域西部,东侧以兆沟为界,与同期墓葬相隔。兆沟内墓葬排列有序,中部被现代坑破坏,北部保存最好。宫人墓共计57座,可分为9排,各墓之间无打破关系。墓葬皆属直线形土洞墓,主要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墓道为斜坡底,墓室空间狭促低矮,仅可容棺。墓葬均为单人葬,墓主仰身直肢葬,头向南。随葬品以陶罐、壶为主,部分墓葬见有贝壳、铜镜、玉石饰品和黛板等女性妆扮用品。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分析,墓葬时代当属唐代初期。经鉴定,20座人骨保存较好的墓葬墓主皆系20岁至30岁的年轻女性。这批墓葬形制与葬俗一致,排列有序,显然经过严谨规划。

唐代宫人墓随葬贝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结合以往在此地西南发现的唐太宗、高宗及中宗时期的宫人墓志推测,此次发现的墓葬应系唐初宫人墓。该墓地的发掘首次发现了唐代宫人墓地东兆沟,明确了墓葬排列方式,进一步确定了宫人墓地的分布范围及其埋葬序列。

唐代宫人墓M11器物组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宫人墓东部发掘4座唐宫廷内侍墓葬,表明此处亦属唐代宦官葬地,且以开元前宦官为主,生前居住于长安城内西北坊,晚期随着政治中心向大明宫转移,宦官也更多选择居住在离大明宫更近的长安城内东北坊,按照就近埋葬的原则,卒后埋在了东郊浐灞一带。

宫人墓地布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此外,还发现有10余处唐代小型兆沟墓园,墓园内多分布有带一至三个天井的长斜坡墓道土洞墓一座或多座,印证了唐代文献关于墓田制度曾施行于低级别官吏及庶人墓葬的记载,完善了关中地区唐代墓田制度的序列。

康比比墓胡人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康比比墓骑马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贺家墓地发现一座长斜坡墓道双天井砖室壁画墓,使用石封门,甬道及墓室绘制壁画。根据墓志铭记载,墓主康比比,或为粟特人,葬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为唐长安城西郊目前发现最早壁画墓。墓室东壁的乐舞场景清新悠闲,各人物间的排布错落有致,正中欣赏乐舞的胡人女性形象极有可能为墓主人,在以往的唐墓壁画中少见。出土随葬品43件(组),主要以彩绘陶俑为主,其中天王俑脚踏5只小鬼,造型复杂,胡人俑肌肉紧绷,齿舌毕现,堪称精品。

康比比墓出土镇墓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关中地区开元前期壁画墓发现极少,学界对于这一时期壁画布局不甚了解,该墓部分壁画内容同期少见,分布位置特殊,体现出玄宗规范丧葬制度之前壁画存在的多样性,为神龙至开元晚期唐墓壁画的演变提供了实证资料。

康比比墓甬道口壁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据介绍,综合既往考古工作成果,西安西郊主要以隋唐时期中小型墓葬为主,超过3个天井的墓葬甚少,以无天井或1个至2个天井的土洞墓葬多见。从墓主身份来看,可以概括为“一个主体,三个特殊”的隋唐长安城居民葬地特征,即以城西庶民小型墓葬为主体,以宫人墓、宦官墓和番人墓三个特殊人群为特色,兼有中低阶武官墓葬。(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