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华商报》报道了一则的新闻,说的是超市出现了印有唐诗的纸巾,因此市民们议论纷纷,观点呈为两派,反对者认为此事不雅,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支持者则认为这是正常的文化创意,无可厚非。

看此报道,或许还可以说是记者太过于大惊小怪,岂料从昨天开始,微博陆续出现相关讨论话题,标签为“纸巾印唐诗被指不尊重文化”,事情就变得奇怪了起来。

至于印有唐诗的纸巾为何会被认为不尊重文化?报道引述一位采访对象的观点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唐诗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古代,对于诗书,有‘束之高阁’一说,诗书是很神圣的。现在大家也常说要爱护书籍,书籍一般都放置在书架上。把唐诗印在纸巾上,用来擦嘴、擦鼻子,甚至上卫生间用,这对于唐诗,很不尊重,对传统文化不尊重。”

我小时候读武侠小说,仿佛记得有这样的桥段:看高手比划武功,其中一位露出破绽,这让观者觉得会不会是故意“卖个破绽”,高手总不会武功如此低微,再看下去,才知道那是真的破绽——就如同报道里的“束之高阁”之说,乍看之下就是个颇能唬人的破绽,虽然它的本义到底是珍重地供了起来还是捆起来撇在一边,是没有什么疑义的。

当然,这些报道和话题讨论往往呈现为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正说反说都有道理的庸俗辩证法。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不是具体观点,而是议题设置,是议题设置背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审视审查心态。

工厂将唐诗印到纸巾上,只是简单的文化创意,至于人们购买与否,买回来会不会仔细阅读,是用来擦嘴、擦鼻涕还是上卫生间用,都可以归诸为个体日常生活,使用者或许开卷有益,但哪怕是用来擦屁股,恐怕也不会自拍留念广而告之。这样庸常的市场行为和日常生活场景,居然也能设置为公共讨论议题——“这么做对不对?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怎么看呢?”

于个人而言,面对旁人对个体日常生活的指手画脚还可以粗俗的回一句:又没有妨碍到你,关你鸟事。但当这种指手画脚化为公共议题,就成为一种公共审视甚至于审查,且不论它会得出怎样的具体结论,这种审视目光的潜意识是人们的生活理应有一种正确状态,而非尊重承认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和多样选择。

带着这样的审视眼光,他们往往想象力丰富,如鲁迅说“国人的想象力,唯在此层面上有如此飞跃”。托所谓网友或者市民之口,他们看到纸巾会联想到卫生间,会联想到纸巾上的唐诗居然沾染了大便,想起这侮辱了传统文化,他们看到女导游穿防晒裤会联想到色情营销——在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应该庆幸每年端午节还能吃到粽子,因为他们看到粽子居然没有联想到捆绑,联想到SM,居然没有正经讨论一下用绳子捆粽子到底对不对。

与权力的主动介入审视相比,在公共社交媒体中自发组织形成的面向普通日常生活场景的审视打量不只是显得令人厌烦,有时候更加显得可笑——因为许多参与者往往是在不间断地被审视打量处境中学会了如何去打量其他人,学会了去评价其他人的生活是否足够正确足够纯洁。很多人已经太过于敏感,两年前的这个时候,北京环球影城的威震天被举报,原因是威震天经常说“愚蠢的人类”。

这种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正如纸巾这篇报道所体现的,有关于唐诗,有关于传统文化和是否给与了足够尊重的话题,一直是过去几年显性的文化民族主义议题,许多人是会轻易的产生被冒犯之感,这使得议题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自觉或者不自觉间乐此不疲。

既然已然如此,对于我等普通人来说,能努力澄明内心洁身自好,已是福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