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聚焦重大主题、凸显上海特质……5月19日至28日,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2023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在上海市星舞台进行连续11场展评展演(舞蹈2场、音乐3场、戏剧4场、曲艺2场)。活动共展示了由各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教委、上海中福会、上海总工会、上海残联等相关单位选送的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个门类共157个原创作品。最终将由专家评委和观察团成员共同评选出各门类的“优秀群文新作”“群文新作”和“优秀组织单位”等奖项。
“有筋骨”“有温度”“接地气”是上海群文创作的关键词。此次参展作品题材广泛,有关注社会热点的,如群舞《上海的夜》将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搬上舞台,以小见大反映上海市民丰富的文艺生活;表演唱《一线之牵》讲述市民热线与市民情感一线牵。而这一特点在小品类尤为突出。小品《小爸爸》切入“二孩”“三孩”话题;戏剧小品《心安此乡》关注沪漂老人看病难的问题;《隐形“超人”》讲述蓝天救援队的救援故事;戏剧小品《每周都在等着你》关爱外来务工子女。城市脉动也在合唱《从站牌到站台》、群舞《相映苏河》、沪语歌舞剧《陆家嘴记忆》、小品《寻找无人机》、短篇苏州弹词《深蓝梦想》、男声独唱《你好,老厂房》、表演唱《愚园路上兜一圈》等作品中获得感知。
评委们也发现,讲述身边人身边事成了创作者们的共同“喜好”,“上海群众文化发展至今,内容在变,形式在变,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直是上海群文创作的坚持。”小品《你好,我在》讲述24小时便利店充当晚归者的庇护所;小品《幸福欢迎你》讲述群众合唱团里发生的故事;戏剧小品《邻里有我》讲述退役军人退役后投入到社区调解和志愿者工作中的故事;锣鼓书《房东来了》讲述房东爷叔指点背井离乡的城市打工青年重拾创业信心。短篇苏州弹词《柔肩重任》当选过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的社区故事改编。快板《平凡英雄》讲述我们身边的平凡人做出的不平凡事。此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江南文化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此次参展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让评委惊喜。评委们认为,从去年11月(由于群星奖而延后)的新人新作展评展演到今年五月下旬,短短几月涌现出来这些作品,充分反映出上海群文创作在围绕对接群星奖的新人新作展评展演而制定的系列创作机制作用下,群文创作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同时今年的群文创作更趋向于市区合作、区区合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新品、优品,也有助于不同单位之间的相互提升和学习。
惊喜之余,评委们也针对上海群文创作的整体情况直指问题所在,并提出建议: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评委余震认为音乐门类的多样化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单纯的传统器乐组合缺乏亮点,建议向海派特色发展。此外声乐作品歌词创作依然有待提升,“创作者只有用更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的动人故事与情感,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舞蹈的创作趋向专业化,评委们希望群文舞蹈创作能更多立足于群文特色,不要过于关注舞蹈语言语汇而忽视生活体验,“群文舞蹈应该从生活中提炼舞蹈语言和语汇,才能让人产生情感的共鸣,避免只关注舞蹈意境而无实际内容的作品。”广场舞虽呈现出柔美的江南风,评委们也希望能看到更多节奏明快、色彩鲜明的作品。
今年,戏剧除了小品、小戏、音乐剧之外,还涌现出歌舞剧和儿童剧等以往少见的样式。但参评作品水平相差较大,有的作品题材不错,但流于概念化,好的题材外壳之下缺少血肉丰满的故事内核与令人信服的情感逻辑。评委们认为创作者题材找到后,应找准笔触切入点,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他们也建议仍然应该从剧本入手,进一步加强剧本的前期辅导机制。此外,评委们也建议通过举办培训班,拓展群文系统外的人员参与群文创作,发掘更多新人;以有一定水准的创作人员为核心将分散的创作人员组织起来,形成创作团队,更有助于整体水平的提升。
“希望这个舞台能诞生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为城市美育添砖加瓦。”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说,全体群文工作者将继续努力,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观,努力提升群文创作水平,繁荣群文艺术创作。
作为城市美育的系列活动之一,以“爱上文化馆”为主题在上海全市开展首个上海文化馆服务宣传周于5月20日至5月28日成功举办,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联动18个区级文化馆、220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5600个居村委文化活动室,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上万场,助推市民美育素养提升。据悉,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目前正牵头统筹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计划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每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每年将推出至少20场面向市民、免费或公益开放的高品质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也在遴选和征集更多符合条件的专业场馆、机构等社会力量,共同打造“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更多品牌项目,并积极推动美育项目下沉到社区、校园、楼宇、商圈、企业,进一步提升人群覆盖率,让更多市民走得进场馆、看得见艺术。
(文中图片为相关作品照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