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2023乡村运营青年CEO培育·蜜蜂计划(简称“蜜蜂计划”二期)在广州正式启动。今年,该计划面向全社会招募培育50—100名学员,聚焦“乡村运营、乡村治理、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方向,系统培养目前乡村急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据了解,通过为期1个月的沉浸式场景化实训,青年学员将深度参与农村生产生活一线,深挖乡村产业运营痛点难点,快速转化角色、融入乡村,完成“新农人”成长塑造,真正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成果落地和转化。


【资料图】

为广州培育未来的乡村青年领袖

主办方介绍,为贯彻落实省、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有关部署,“蜜蜂计划”以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青年领袖为宗旨,引导青年深入乡村、了解乡村,引导青年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并以其专业知识技能有效对接城市、对接市场,为青年人才搭建起投身乡村振兴的桥梁纽带,帮助青年实现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主办方介绍,2023年“蜜蜂计划”将以广州市重点建设的新乡村示范带、广州市内具有代表性的农文旅产业基地、村社为实践基地,面向全社会招募培育50—100名学员,招募对象分为学生组和青年组。

其中,学生组招募范畴为大专、本科、研究生在读以及2023年应届毕业生,重点面向综合设计、旅游管理、市场营销、新媒体传播、农业科技等相关专业;青年组占学员名额30%,面向社会招募30岁以内、有相关专业基础与经历者,学员须脱产参与培育计划。

本期项目报名时间为6月10日-20日。征集书面报名后,主办方将通过综合面试筛选50~100名优秀人选进入培育计划。开营时间为7月中旬-8月中旬。培育过程采取1周理论课程+3周实践实训的模式,将4名不同专业背景的学员组成1个实践小组,匹配到广州市的相关企业或基地实习实践。最后,主办方将组织学员进行小组PK,根据学员的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及汇报表现进行综合评分。

该项目亮点在于整合国内“三农”领域优秀学者、龙头企业行业专家、一线“新农人”及政、产、学、研、金、社等跨界力量,采取“专业理论课程+乡村产业实训+方案设计+后续跟踪+优秀项目孵化支持”的全流程人才培育模式,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能有效对接城市市场、具有蜜蜂般良好品质的乡村青年领袖。

今年,该计划还将邀请在乡村运营领域的先锋人物、专家导师、涉农企业家代表、涉农领域返乡创业代表等担任“蜜蜂大使”,在培训期间为学员们分享经验,答疑解惑。

动员青年把论文写在大地、把汗水挥洒在田野

记者了解到,“蜜蜂计划”一期于2022年启动,共招募并培育了43名学员,有12名参训学员扎根乡村、直接投身返乡创业就业。

启动发布会上,多位“蜜蜂计划”一期学员分享了参与“蜜蜂计划”的经历和感受。在该项目的启发下,有学生对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社会实践项目发起产生兴趣,成立乡村运营实践教育基地,影响更多青年人了解乡野、关注乡野;同时,有学生将目光头像乡村振兴的研究方向,进行论文写作;有学生归纳出“用要素化市场配置模式融入乡村”的思路,着手帮助乡村企业升级管理模式,实现产量提升。

“那段时光让我终身受益!”蜜蜂计划一期学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三学生郑梓东说,自己通过去年在莲花出水农科小镇的运营实践,了解到了农科产学研成果的转化流程,掌握了更多乡村运营的经验和技巧。如今,他也进入广州乡村振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习,同时自己还运营多个自媒体账号,未来计划聚焦茶文化、茶产业领域创业。

现场展出的实践基地特色农产品

“乡村振兴是时代使命,更是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广州市青联常委、广州乡村振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毛杰表示,希望通过“蜜蜂计划”为“百千万工程”的落地实施培育更多乡村运营青年CEO,引导更多青年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把汗水挥洒在田野、把科技成果应用在乡村振兴事业中。

主办方介绍,参与“蜜蜂计划”二期的实训基地共12个,覆盖6个涉农区,其中有6个实训基地位于广州近两年打造的新乡村示范带上,包括位于花都区水墨丹青新乡村示范带上的红盒子庄园、蝴蝶谷、位于花都区花漾年华新乡村示范带上的喜花里活力休闲港、位于增城区碧水银滩新乡村示范带上的云水禅心人文小镇、位于黄埔区莲重燕来新乡村示范带上的迳下研学基地,以及位于从化区田园牧歌新乡村示范带上的麦田生态园等。

团市委青年发展部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发掘有意向返乡、入乡就业、创业的优秀青年人才和优秀项目,联动各级政府部门、乡村产业实践基地、爱心企业等力量,围绕乡村运营、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主题,给予大学生实习、青年人就业或返乡创业项目孵化等方面扶持,不断提升“蜜蜂计划”的综合赋能效益。

启动发布会现场,主办方组织举办了青年助力“三农”圆桌沙龙暨乡村振兴“十人谈”。各方嘉宾就“大学生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实践”“青年参与挖掘重塑乡村价值”等主题展开讨论,希望能通过多方合作、聚集资源助力青年在乡村更好发展,同时为乡村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姝泓 通讯员 穗团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映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