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煮长菜、铺松毛遇上网购年货、短视频拜年 这届年轻人在继承中创新“年味”
大年三十这天,当厨房里传来母亲炸酥肉的香味时,30岁的“老昆明”栗然这才觉得,“年”到了。
酥肉,是昆明人特有的年味。
【资料图】
老昆明人的过年从农历腊月(十二月)二十三就开始了,从这天到除夕叫迎春日,有两件大事要做:一是祭灶,二是扫尘。据明朝天启年间所著的《滇志》记载,每逢腊月二十四,昆明人要“祀灶,送五祀之神”,除夕夜则要“四更迎灶”。此后7天直到春节,老昆明人还有“扫尘”的习俗。
这个春节,不少昆明年轻人也开始加入父母从小传承给他们的年俗:“年三十煮长菜,寓意‘长吃长有’,年初一‘翻梢’,寓意在新年收入翻番……”
继承
“三十晚上”守岁封门
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不能忘
除夕夜,老昆明人叫“三十晚上”,按昆明方言为“三十晚夕”。据清道光年间《昆明县志》记载,除夕之夜,昆明人要更换门神、桃符,用酒肉蔬果祭祀先人,还要在炉子里燃烧桦木、皂荚,并往火盆里烧红的木炭上泼醋,一时家中烟雾弥漫,据说这个办法可以驱邪。
老昆明人过年还要买青松毛,除夕夜撒在供桌下、堂屋地上,“铺地如毯”,一直铺到正月十五,以祈求来年“轻松”度日、清吉平安。抗战时期久居昆明的作家汪曾祺曾记载:“昆明春节,很多人家铺松毛——马尾松的针叶。满地碧绿,一室松香。昆明风俗,亦如别地,初一至初五不扫地——扫地就把财气扫出去了。铺了松毛不唯有过节气氛,也显得干净。”除夕夜里,老昆明人年饭必吃的一道菜叫长菜,以肉汤煮白菜、青菜、芹菜、青蒜做成。做长菜不能动刀,菜叶不能用刀切,只能用手竖着撕开,有的还加入长条粉丝,这叫“长吃长有”“长长久久”,又称“长命菜”。长菜做得很多,不能一顿吃完,过年期间要天天热、天天吃,一直吃到正月十五,直到发酸为止。
年三十10时,“00后”赵一帆就被母亲叫起来去买甘蔗。“我是官渡人,从小家里过年都要买甘蔗,说是要取个好彩头,还要买砂糖橘和糖,过年期间吃,这样就能一年到头都甜甜蜜蜜。”
大年初一一早,“翻梢”之后,昆明人一般会早起蒸米糕。米糕最表层是红糖,吃米糕寓意“年年高”。“初一当天会吃得比较节省,老风俗规定那一天不能动火、不能动刀、不串门、不走亲戚、不惹是非、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特别忌讳‘死’字。除了年糕和糖煮饵块,这一天都是吃现成的食物。”今年65岁的“老昆明”李玲介绍。
创新
网购年货、短视频拜年
年味也能“潮”起来
除夕夜里,昆明人李金燕的微信就已经接到了不少拜年信息。相较于以往,今年她收到的拜年信息很多是短视频。“以前的拜年信息多是文字,隔着手机屏幕的群发,多少缺了点味道,但现在,随着短视频的普及,很多朋友都自制了拜年短视频,风格不一样,很有人情味。”李金燕说。
除了短视频拜年,网购年货也成了昆明年轻人的新年俗。
“我年三十那天中午都还在忙着买年货,之前太忙了,实在没功夫采购。线上一键下单,不到3小时就送上门了,海鲜、预制菜、酒水饮料,方便省时。”市民徐茜介绍。
从线下走到线上,年货采购的方式变化,也折射出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云团圆”“云聚会”“云拜年”“云娱乐”“云逛街”等新年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互联网+春节”彰显别样年味。在他乡的游子,只要手机一键下单,不用回老家就能吃到家乡风味零食水果、家乡年夜饭等年货,暖胃更暖心;去B站等网络平台“云上”看“国潮范”晚会成为年轻人过年娱乐新宠,激扬年轻人群文化自信;“集好运卡”“云拜年”“云红包”等新年俗,连接了经典和时尚,吸引人气……当现代科技邂逅古老传统,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不仅让人们过年更方便,而且让蕴含着文化自信的“年味”更香醇。
记者 李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