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电影放映员赵以正开机箱、调设备、拉银幕,老赵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已让他形成了行为习惯和动作记忆。
这一次,58岁的老赵给乡亲们带来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战争题材的《生死坚守》和乡村振兴题材的《六十一》。
“我负责龙川和雨露两个乡镇共31个行政村的电影放映任务,每个行政村每年12部电影,全年放映场次全部加起来达到370多场。”在电影放映间隙,老赵说道。
谈到老赵的放映历程时,老赵就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我们放的是16毫米的胶片电影,这种设备在当时已经是比较先进的了,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看电影早已成为百姓家中的寻常事,我们的露天电影也就没多少人来看了。”说这话的时候,老赵的眼睛里闪着光,既有骄傲和荣光,也有黯然和神伤。
“放电影啦!放电影啦……”夜幕在孩子欢快的叫声中落下,而银幕则在众多期待的目光中亮起,穿背心的年轻人,摇蒲扇的老人,扎麻花辫的姑娘和十里八乡卷着泥裤腿赶来的老乡,他们相聚在晴朗的星空下,注视着黑白跳跃的画面,欢笑、哭泣、欣喜、悲伤……原本宁谧的乡村之夜,因为那一撮光亮和人群,成为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一部电影,一个故事,一段经历,一种人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视机在农村还没有完全普及,在繁复而辛勤的劳作之后,农民们最奢侈的享受就是看露天电影。一面幕布、一个放映员、一束光,还有自带的小板凳,几乎构成了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有些影片虽然已循环播放了上百次,但足以驱散人们日间的疲劳,依旧能抚慰人们的精神生活,可以说是当时广大农村可以品尝到的上等“文化大餐”。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老赵找到了这份工作的真正意义。
基层电影放映员作为“文化惠民、电影下乡”的一线传播者,他们用自己的辛勤付出点亮了乡村的夜色,为广大群众送去了精神食粮。虽然没有红地毯、没有电影奖,但从1986年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至今近40年的光阴里,电影放映员赵以正,用沉淀半生的光影情怀,播放电影达10000多个场次,把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作为执念扎根电影事业,演绎出了平凡人光与影的感人故事。
云南网通讯员尹正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