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丛萍 报道


【资料图】

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

德州市武城县围绕破解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抢抓全省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制度试点机遇,聚焦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找准粮食耕种收售环节缺少“资本活水”浇灌的症结,创新“粮食商行”模式,实现了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蹚出了一条粮食增值、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路子。

创新“粮食商行”,做活粮食增值文章

粮食可以像在银行存钱一样选择存储方式,农户凭存粮凭证可在“粮食商行”指定的银行网点支取现金,也可以到“粮食商行”网点兑换种子、化肥等农资,或者用于支付农机费用……这是武城县围绕财政金融融合,打造集耕种收管、信贷担保于一体的“粮食商行”模式。

“粮食商行”按照“免费存储、存取自由、粮权不变、落价保底、存粮获利”的原则收购粮食,为农户发放存粮凭证,并计算存粮收益,引导农户将小麦、玉米存入“粮食商行”。农户可选择“活期、定期、入股代存”三种类型,活期只补贴农户运费;存一年定期,1万元粮食可获100元运费、720元利息、300元玉米种子,共计1120块钱;入股则以6个月为期限,商行最高收取每斤3分钱的仓储费用,最终根据市场价结算。

在武城县李家户镇的众祥农业公司院内,不少小农户和种粮大户将刚收获的小麦拉到这里,有的直接卖掉,有的让众祥农业公司代为烘干、存储。“粮食商行”的湿粮收储业务,实行粮食烘干存储,将粮食损耗降低8%到10%。与传统农户自行存储粮食需要承担仓储费用和粮食损耗相比,该做法将粮食产业链条上端的增值效益直接让利农户,不仅让农户省下一笔支付费用,还让粮食保值增值。

众祥粮食商行总经理耿兆江说,他们将传统耕、种、管、收农业服务延伸至烘干、收购、存储和贸易,既解决了农民晒粮储粮难和潮粮售卖难,还能避免粮食产后损耗和小农户自行存储不当带来的粮食质量问题。

创新融资模式,降低农民融资成本

德州武城县志远粮棉种植合作社是土地托管大户,2020年志远粮棉种植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全程系列化服务,服务面积达到了5万亩,随着经营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流动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武城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联合中国农业银行武城支行推出了“农业生产托管贷”,解了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今年我用托管合同办理了150万元的贷款,担保费优惠,财政给予利息补贴,真正为合作社减轻负担。”志远粮棉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牛文忠说。

在落实财政金融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中,金融机构积极作为。武城县农商银行推出了农业保险贷、好人新风贷、美丽庭院贷、丰收贷等10余款涉农信贷产品,利率低至4.35%,目前累计办理1243户12.99亿元。

农担公司为农户提供担保,粮食商行与农户签订购销协议,并按照购销协议约定金额提供反担保,银行按照省农担公司发放的放款通知书给予农户授信放贷,农户还享受财政贴息的优惠政策,农户平均贷款年利率不高于2%,节约了50%的融资成本,有效解决了老百姓融资贵问题。

“保险+期货”,为粮食安全上了双保险

又是一年丰收季,自从“保险+期货”模式在武城落地生根,农民便不再对波动的粮食价格感到担忧,期货这种金融工具让大家吃下了保本“定心丸”。

为切实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武城县积极对接大连商品交易所,结合整县域“保险+期货”玉米收入保险试点,探索了“粮食商行+保险+期货+基差收购”的收益模式,既保证了农户的售粮收益,又弥补了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

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这个摸不着的陌生金融工具真能带来实惠吗?

2020年,武城县“保险+期货”收入保险投保玉米种植面积37.2万亩,财政补贴保费818.4万元,其中,县财政补贴327万元,大连商品交易所补贴保费1227.6万元,实现理赔农户855.6万元。

“‘保险+期货’的创新模式是农户保收、稳收的新工具,在武城,我们进行了‘合作社+银行信贷+收入保险+卫星遥感+基差收购+粮食商行’的全产业链风险管理试点,探索通过引入交易所以及各级财政资金,在不增加农户负担的情况下,为农户提供了更完善的风险保障,进一步提高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太平洋保险武城支公司经理陈树海说。

一系列改革举措的落实落地,不但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同时也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试点改革带来的红利。截至目前,县财政投入试点资金971万元,撬动金融及社会资本3.31亿元,切实保障农民收益9.1亿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有力推动了社会资本金融资本高效进农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