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从春龙 本报通讯员 栾钦程
眼下,烟台苹果采收进入尾声。今年烟台苹果的优质果率较往年有较大提升,苹果收购价也比往年贵了1到1.5元,烟台果农迎来了近几年难得的好年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现代苹果在中国、在烟台落户已有150多年。“烟台苹果”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已有13个年头,品牌价值达到150.34亿元。虽然“霸榜”多年,但烟台苹果受“人老、树老、品种老”的“三老”难题困扰也有多年。连日来,记者在烟台苹果的主产区栖霞市采访,看到了苹果的新种法、新卖法、新“吃”法,未来苹果产业的走向,或许从中能找到答案。
艰难的种植转型
“这些就是航天员同款的‘太空苹果’。我们采用了矮化自根砧的宽行密植栽培模式。由于采用了水肥一体化自动滴灌技术,200亩果园日常管理只需要一个人。今年果园优质果率达到85%以上,已经早早地被预订完了。”在山东齐鲁泉源供应链有限公司豹山口生产基地,丁敏芳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丁敏芳是一位地道的栖霞老果农,跟苹果打了一辈子交道。现在,他用一种与祖辈不同的方式种苹果。
“以前,苹果种植都采用乔化砧木,树形高大,套袋、摘袋、打药、施肥等管理非常不方便。”2008年,丁敏芳听说外地有矮化密植技术,就骑摩托载着妻子四处学习,并在自己的果园里开始搞试验。爱钻研的丁敏芳慢慢掌握了这种新种法。2016年,豹山口生产基地建园时,就将他“挖”了过来,成为基地的生产技术负责人。
丁敏芳向记者细数这种栽种模式的好处:乔化树每亩能栽种50多棵,但是宽行密植能种140多棵,产量更大;宽行透光性好,容易上色;水肥一体化节省人工,宽行还适合小型机械作业……
同行的栖霞市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郝文强告诉记者,烟台苹果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出现了“人老、树老、品种老”等“三老”问题:果农平均年龄六七十岁,三四十年的老果树不舍得更新,再加之高大的乔化树管理成本很高。
“全国各地的新苹果产区,有后发优势。他们新建果园可以直接采用新的种植模式。而烟台苹果多年的优势,恰恰成了转型的阻力。”郝文强告诉记者,“‘三老’问题发展下去,未来烟台苹果将无人来种。已经到了必须转型不可的地步。”
丁敏芳就是郝文强口中的“三老”之一——“人老”。然而,像他一样主动寻求转型的果农并不多见。对大多数果农而言,更新果园五年无收入的过渡期难以接受,绝大多数人被传统种植模式的强大惯性束缚,不愿作出改变。
2019年,烟台市主要领导带队赴陕西考察苹果产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陕西省已成为我国苹果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省份,苹果种植面积1100万亩,产量占到中国四分之一。包括陕西在内,甘肃、山西等黄土高原地区苹果产业的崛起,给烟台也给整个山东的苹果产业带来了冲击。
痛定思痛,烟台市自上而下启动实施了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全市共改造老龄果园132万余亩。作为烟台苹果的主产区,栖霞市种植面积占全市的三分之一,转型压力最大。栖霞市按照伐老建新、“三改三减”等路径,三年更新改造老龄低效果园40万亩以上。
走进官道镇万亩苹果谷现代化苹果种植基地,站在观景台向四周远眺,一眼望不到边。
“我们打造了以八家府村为中心,辐射周边11个村5个规模种植户,集脱毒苗木规模繁育、老龄果园改良提升、现代栽培模式示范、循环经济强链补链于一体的‘万亩苹果谷’,总面积达1.37万余亩。”栖霞市官道镇镇长谢小军告诉记者,万亩苹果谷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土地流转入股开展现代栽培模式的规模化经营,涌现出绿尚、果茂、润林、圣杰等示范典型。通过示范带动,实现了土壤修复、更新换代、种植模式、科学管理、品牌打造、销售经营“六统一”。
万亩苹果谷通过现代种植模式减少人工、改良品种,推行机械化作业、提升苹果品质,被视为苹果产业的未来之路。然而,像苹果谷这样地势平坦的万亩连片果园并不多见,栖霞市百分之八十多的果树长在山坡地上。
松山街道汉桥村就是这样一个山村,也是“三老”苹果村。
“20世纪70年代,村里林业队建起了500多亩苹果园。1983年按照棵数分到了人头。由于这片都是山地,没路没水,种苹果很遭罪,六七十岁的老人慢慢就干不了了,大片果园都荒废了。村子被划为省定的贫困村。”站在山顶,村党支部书记刘守欣向记者介绍当年的情形。
曾有大企业准备到这里流转土地建新式果园,但因为村庄多是山坡地,改造成本太高而最终放弃了。
“咱们自己干!”刘守欣带领大家流转了300亩土地,成立了栖霞市苏农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年春天,全村上阵平整土地、修路引水,建起宽行密植的连片果园。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刘守欣四处“融资”,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但钱还是不够,他又把自己的酒店抵押了出去。
“虽然改造的成本更高,但事实证明在山坡地上发展小规模的宽行密植是可行的。之前村里500亩果园一年纯收入也就40来万。今年我们合作社300亩果园,纯收入能达到100万元。”刘守欣告诉记者,合作社初期投入很大,所以建立之初,给社员按每亩地600斤小麦的价格保底分红。后期,将拿出纯收入的20%为社员分红。
近年来,烟台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烟台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一揽子政策文件,三年累计投入1.3亿元市级财政资金用于苹果产业转型发展。栖霞市抢抓政策红利,积极推动老龄果园更新改造、标准示范果园建设、特色示范基地打造等项目。全市老龄果园面积下降三成以上,中年期果园、盛果期果园大幅提升,果园树龄结构日趋优化。
同时,政府鼓励引导银行机构不断加大对苹果产业的贷款发放力度,降低贷款利率,丰富贷款品种。栖霞农商行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暂时性困难,开发出“普惠小微信用贷”,最高贷款1000万元。农业银行创新推出“强村贷”“强村兴果贷”等产品,与省乡村振兴局、省农担公司联合推出“齐鲁富民贷”,促进企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发展。
多方位的销售转型
一颗颗红彤彤的苹果,在流水线上清洗、筛选、分类、贴标、装箱,直接发往海外……一台设备一小时可分拣20吨苹果,一天分拣200吨。10月28日,在山东齐鲁泉源供应链有限公司的智能分选车间,记者见识到自动分拣设备的精准和高效。
“在苹果传送过程中,一秒可以拍摄120张照片,并且自动分析苹果的重量、果型、色泽、糖度、病害等。再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自动分类,打包后就可以发往世界各地了。”公司董事长姜延泉指着刚刚自动分拣出的苹果说,这一批苹果是发往印尼的。
齐鲁泉源是一家苹果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公司搭建了苹果ERP大数据管理平台,融合基地管理、仓储管理、出入库管理、深加工及贸易出口等数据,用数字为产业赋能。借助龙头企业的带动,栖霞苹果出口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位于官道镇万亩苹果谷的山东通达农业集团现代化苹果种植基地,整齐划一的果树迎风挺立,红富士苹果挂满枝头。“没有销售压力。这两百亩苹果在春天的时候就已经提前‘售罄’了。”集团董事长衣孟进自豪地告诉记者,春天套袋的时候,深圳百果园公司就上门订货了。“这个过程中,百果园的技术人员多次上门进行指导。最新一次糖度测试,我们的产品均超过14度的要求。”
这样的“订单农业”在栖霞市不算少数。以万亩苹果谷为依托,栖霞市政府与国内最大的水果连锁机构百果园合作,根据糖度指标设立了标准,按照“全营养”模式种出的苹果,收购价高于市场价1元左右。
除了传统果品市场线下收购,电商也已成为栖霞苹果的重要销售渠道。
“我们的冷库能存储5000吨苹果,以前主要给商超供货。前年开始,我们开辟了电商渠道,与美团买菜达成合作。目前线上业务处于快速增长期,去年增长了80%,今年有望增长200%。”山东省栖霞市鑫鸿果蔬有限公司负责人闫学龙告诉记者,电商渠道从无到有,现在已经占到销售额的20%-30%。公司还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美团大仓都安排了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分拣包装。
借助电商,远在两千公里外的成都工作的王女士,每年能帮父母卖三四千斤苹果,而且每斤价格比市场收购价高1到2元钱。
“每年,我只要在朋友圈、抖音发一发老家苹果的照片、视频,就有很多朋友要买。父母年龄大了,不会发快递也没关系,驻村快递公司的员工直接上门帮着打包、发货。”王女士告诉记者。
当下,电商、直播带货等线上营销模式成为引领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而王女士在两千公里外帮父母卖苹果,要得益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农产品销售和运输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偏远乡村快递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栖霞市商务局局长刘春阳告诉记者,“2021年,栖霞市成功申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我们打造了市、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畅通农村物流快递‘毛细血管’,目前栖霞市90%的村设立电商服务点,帮助果农线上销售,同时降低果农20%的发货成本。”
此外,栖霞市还建设了烟台苹果展示交易中心,利用“互联网+N”现代技术手段,打造完善的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和交易、服务、物流、大数据平台,实现苹果产业的高度信息化,着力构建全球化大宗果品综合交易集散中心。
在2021年全国农产品电商“百强县”名单中,栖霞市位列第4名,在全省上榜县市区中名列第一。
“吃干榨净”的加工转型
一颗新鲜的苹果经过去皮、去核、切片、预烘干,再经过变温压差真空膨化干燥,变成了脆香美味的苹果脆片……记者走进烟台中泉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看苹果的身价如何“倍增”。
这款经常在直播间亮相的网红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商超、航空、高铁等消费场所经常能见到。
烟台中泉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德兵向记者介绍,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变温压差真空脱水”技术,全过程物理变化保留营养的同时,实现无任何防腐剂或色素添加。目前公司生产的苹果脆片供不应求,还出口到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十多个国家。
在做强种植链的同时,栖霞市纵深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发,开发苹果脆片、酵素、苹果酒醋、果胶、苹果发泡酒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实现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目前,辖区有果品深加工企业21家,年加工能力60万吨以上,年加工产值26亿元。
在烟台白洋酿酒公司的车间里,新一批果子正在发酵。苹果中的糖分将慢慢转化为酒精,但苹果特有的风味被保留了下来。苹果酒每年可以为公司带来20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
苹果加工已然渐入佳境,但一棵苹果树在栖霞的“旅程”还远没有结束。
一对情侣走进红富士未来家智能(烟台)股份有限公司门店,跟设计师讲了自己新家装修所需的家具。设计师很快上门完成设计,并通过电脑将订单传送到位于栖霞的生产车间。根据订单要求,智慧工厂自动切割、贴面、打孔、包装,然后直接发货到这对情侣的新家,由工人师傅现场安装。整个过程不超15天。
“咱们栖霞有百万亩苹果,每年修剪果枝和伐老建新会产生相当可观的果木。以前,这些果木大多白白扔掉了,非常可惜。”红富士未来家智能(烟台)股份有限公司栖霞分公司负责人曲国锋告诉记者,如今,这些废弃的果木会被用来加工成高端板材“果香板”,其性能和销售价格都超过普通板材,用其制作的高端无醛家具广受消费者欢迎。
郝文强告诉记者,最近两年,烟台市大力推行老龄果园改造,主要就是伐老建新、高接换头等方式,产生了大量果木枝条。“果香板”项目让这些枝条有了好去处,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每吨枝条还能给果农带来300元左右的收益。
废弃果木的去处不只如此。在栖霞市泰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厂区里堆满的果木,正在等待一场华丽变身。
“一棵果木有很多产出。可以烧成木炭用于餐饮,烧烤的时候不会产生油烟。还可以用于生产钢铁、玻璃的覆盖料,现在有越南的订单。”泰宇生物生产工厂厂长牛育洪拿出一小盒包装精美的木炭,说这种木炭现在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牛育洪告诉记者,在制炭的过程中,还会同步产生木醋液。木醋液是生产有机肥的好原料,非常易于果树吸收。此外,企业最近还在跟北京农业大学接触,希望通过产学研结合,让木醋液变身为饮料、化妆品等更为高端的产品。废弃果木的价值将实现上百倍的跃升。
就连制炭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企业所在园区也有意进行回收。目前,利用余热为园区供暖的方案,正在进行深入探讨。
烟台苹果的故事仍在继续
□本报记者 从春龙
从2019年起,记者开始关注烟台老旧果园改造的问题,每年都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今年苹果采收季,记者在栖霞市的蹲点采访中欣喜地发现,苹果产业转型发展的“势”已然形成。从政府到企业,到种植大户,再到普通的果农,都开始尝到了甜头。
转型的必要性,从政府领导到普通果农,都看得明白。一到苹果套袋和采收的时候,连年上涨的人工成本都能让每一位种植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如果用工成本高涨尚能接受,那么从业者老龄化,未来无人可种的预测并不是危言耸听。像汉桥村那种撂荒的情况,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过。
从一位果农的视角看,老旧果园改造意味着5年左右的时间收入减少。这个损失,绝大多数果农是无法承受的,这也是烟台苹果转型发展面临的最大阻力。
这个时候,最考验的就是政府的担当。为了让果农度过转型的“阵痛期”,烟台和栖霞两级都成立苹果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拿出财政资金支持老旧果园改造,引导大的企业流转土地,支持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发展合作社减少果农损失,各地摸索出了一系列适用的新路径。从当年红富士苹果的推广,到套袋技术的应用,再到今天的产业转型,烟台苹果靠着不断的自我革命一直走在产业的前沿。烟台苹果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