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大力推进光伏、风电开发,“绿电”占比逐步提高,绿色产业迎来发展契机
(资料图片)
渤海之滨崛起“绿电城”
□ 记者 杨学莹 都镇强
通讯员 王鲁兵
11月14日,在渤海莱州湾南岸的昌邑市柳疃镇,一片波光粼粼的盐田上,一台起重机小心翼翼地将洁白的风机部件吊至160米高空,像搭积木一样,搭起了一架亭亭玉立的“大风车”。这是三峡新能源山东昌邑柳疃50兆瓦风电项目的第11台风机。而从这里向北,乘船往海里走15公里,50台风机出现在茫茫渤海上。这是昌邑市海洋牧场与三峡300兆瓦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最后一台风机已于上月完成吊装。
“一陆一海两个风场,将于12月中旬同时并网发电,每年各能发电1.3亿度、9.4亿度,加起来相当于昌邑一年全社会用电量的20%。”昌邑三峡海上风电项目工程管理部经理曹锦超告诉记者。
开车走在昌邑海边,盐田中、虾池上、荒碱滩头,不时能看到大片的光伏板、“风车阵”。昌邑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张羽红说,昌邑沿海风力资源富集、光照充足,市委市政府重视新能源开发,现已建成投用4处陆上风电场、4处陆上集中式光伏电站,加上生物质发电,全市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55.2万千瓦,预计今年发电量7.4亿千瓦时,昌邑“绿电”发电量占全市用电量将达到14%。随着上述两项目12月投用,明年这一占比将提高至33%以上。
在张羽红看来,昌邑“绿电”真正爆发还在明年:除了三峡两项目,在建拟建的还有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渤中I场址500兆瓦海上风电、富翔龙池100兆瓦地面光伏、三峡新能源60兆瓦盐光互补等一批风电、光伏项目,同时加快富翔柳疃300兆瓦/600兆瓦时高效储能、三峡新能源昌邑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一批储能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为全市全时段稳定“绿电”供应提供有力保障。这些项目达产后,昌邑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接近220万千瓦,年发电量将突破55亿千瓦时。这意味着,单从发电总量来看,昌邑“绿电”替代率将达到100%,初步形成“自发自用、全市平衡、余电外送”的“纯绿色电网”局面。而作为售电方,国网昌邑市供电公司四级职员林海说,“公司在昌邑的售电量排全省县(市、区)中第六,这样体量的绿电替代,对电网贡献较大,走在了全省前列。”
昌邑,这座“绿电城”,正在渤海之滨跃然而出。
新能源项目的爆发,不仅源自资源禀赋,也得益于昌邑的超前谋划。曹锦超介绍,2015年,海上风电概念在我国兴起不久,昌邑积极回应三峡新能源的合作意向,创造性地提出了“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模式。在风电场、海陆线缆用海、用地上,昌邑市政府帮企业协调了几十家利益相关方,保障了项目顺利开工。
大量的“绿电”,需要坚强的电网来接收。林海告诉记者,明年昌邑市将启动500千伏柳疃变电站、220千伏金山变电站的前期工作,比原计划提前了1-2年。此外,昌邑近5年还将新建3个110千伏变电站。5年内,昌邑将形成“1个500千伏站、5个220千伏站、21个110千伏站”的电网格局。
渤海的长风,吹出了绿色的电,也把绿色产业吹到了岸上。
在离渤海50公里的昌邑市饮马镇,山东瑞其能电气有限公司厂房内,两人高、圆筒状的风力发电机主机已制造完成,即将被送往张家口风电场。“我们正在给华能集团的两个风电场加紧生产风电机组,今明两年的订单将近7.8亿元。”公司执行总裁于克涛说,公司是全国不到20家风力发电机整机生产企业之一。“昌邑靠近风场,试机方便,又有良好的机械加工基础。在政府扶持下,我们完全有可能在昌邑拉起风力发电机产业链。”
“打造‘绿电城’,不仅能降低本地企业的用电成本,为地方发展创造能源增量空间,还有利于招引技术含量高、绿色转型需求大的外资企业、外向型企业落户昌邑。我们愿意通过绿色实践,为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作出贡献。”昌邑市市长孙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