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济南3月20日消息(记者唐磊)三月的济南,春意逐渐“浓郁”起来。走进济南市历城区红梅家庭农场的草莓大棚,温暖湿润的空气中,馥郁的草莓香味扑面而来。一垄垄翠枝绿叶的草莓枝上挂着洁白如雪的小花,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探出头来,层层叠叠,令人垂涎欲滴。游客和种植户穿行在一行行田垄中,采摘着那些熟透的草莓。
红梅家庭农场的草莓大棚(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在绿叶的映衬下,熟透的草莓格外亮眼(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资料图片)
在一座大棚里,记者见到了正在采摘的于志国。瘦高的身材、黝黑的面庞、布满泥土的裤子和鞋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于志国是内蒙古人,目前已经来济南3年了,而他来济南的目的就是种草莓。据他介绍,之前在内蒙古的时候他就从事草莓种植,之所以来济南是因为这边生产规模大、销售渠道完善,“不愁销路”。目前,整个红莓家庭农场共有草莓种植大棚114个,于志国就承包了其中的14个,是整个农场里的“大户”。
种植户正在采摘草莓(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既然是“大户”,光靠他和妻子两个人是忙不过来的。于志国告诉记者,常年在他这里打工的有10多人,每年到了育苗、采摘等忙碌时节还会额外雇佣20多人,“长期在这里干的一天大概有150元的收入,临时过来的每天也有130元左右,到了最忙的时候可能会到每天200元。”据了解,红梅家庭农场常年用工110人,用工高峰期时能达到400多人,打工的大多是周边的村民,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年纪最大的有80岁。农场的发展无疑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洁白的花朵和鲜红的草莓形成强烈对比(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据介绍,红梅家庭农场是一个集草莓生产、休闲观光、品种展示、分拣包装及电商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种植农场。农场分为现代办公区、种苗繁育区、生物防治示范区、立体栽培展示区、品种展示区、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区。
还未采摘的草莓(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刚采摘的新鲜草莓(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济南市历城区红梅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李传峰告诉记者,为了吸引有技术的种植户入驻,农场给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全部配套生物防治、水肥一体化及现代农业物联网管理系统;通过统一种植模式、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品检测、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品牌销售的模式带动周边种植户品牌化生产与销售。相对应的,“我们要求过来承包的种植户至少要有8年的草莓种植经验,要求就是必须要种好,种不好就不要来。”
小朋友将刚采摘的草莓放入篮中(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李传峰介绍,目前农场主要与一些团购企业合作,种植户种植的草莓由农场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收购,然后送到农场的流水线上进行分拣、包装、打包、发货,“每年收购的量大概在10万斤,一开始发空运,后来数量增多之后开始使用冷藏车,像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一般是晚上发货,第二天早晨就能到。”
种植户将刚采摘的草莓运往棚外(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农场想要正常经营,首先是要让种植户能够挣到钱。”李传峰介绍,为了拓宽种植户的销售渠道,从2020年开始,农场联合政府相关部门、草莓协会等单位举办采摘节,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采摘。据了解,采摘节期间农场每天大约接待200—300个家庭。
草莓不仅可以红彤彤,也可以“白白嫩嫩”(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此外,为帮助种植户解决那些因个头小、采摘成本高而价格低等原因滞销的草莓,农场新上了一套冻干设备,“为的就是把这一块不起眼的经济价值利用起来,增加附加值,帮助种植户增加收入。”同时,农场新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设计了商标,“目前还没有推开使用,将来主要还是要做品牌化,产品价值上去了,种植户的收益也就高了。”
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草莓(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据了解,于志国一个大棚的纯利润大概有4万元,他对这样的收入也颇为满意。目前于志国的父母仍在内蒙古种植草莓,“过两年如果效益还不错的话想着把父母接过来一起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