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再加强、长板再突破,山东打出产业链发展组合拳
“补延强建”,集中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
资料:付玉婷 王建 制图:巩晓蕾
【资料图】
□ 记者 付玉婷 王建
当前,山东正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提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服务化延伸、生态化集聚,切实挺起“产业脊梁”。省政府近日印发《关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暨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三批)》(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聚焦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从补链、延链、强链、建链等方面给出一揽子激励措施。
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要求在短板领域再加强、长板领域再突破。《实施意见》提出省市县一体化加强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谋划、全面深化“链长制”等内容,对此,潍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董胜勇透露,当地不久前形成了《关于深化完善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长制”的工作方案》,将再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并持续完善产业链服务机制。
“目前,已有产业链多聚集在传统产业,或在具备较好基础的产业之上建立。对于薄弱和缺失环节,产业链仍有不足。另外,由于换届等原因,‘链长’有时会出现空缺。”董胜勇表示,针对这些问题,潍坊正紧盯前沿领域谋划工业新产业新赛道,努力在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等薄弱环节加快集群成势;部分新产业需要纳入产业链体系加快推进的,将进一步明确牵头部门职责,并及时调整完善“链长制”。当地还在探索建立规范的产业链统计监测体系,定期组织开展产业链诊断评估,根据工作推进成效进行考核激励。
“链主”的牵引带动作用对标志性产业链突破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常怀春注意到,《实施意见》专门提到了集中打造产业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的内容。
“华鲁恒升是山东煤基精细化工‘链主’企业,目前正集中力量在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带动上下游企业广泛受益。”常怀春表示,打造强有力的链主,需政企携手、双向发力,用好政策和市场两种手段,抑制上游大宗原料价格,引导中游加工业挖潜降耗、拓展市场增强运营活力,努力提振下游消费。他建议,为更好发挥链主作用,除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拓市场外,各地可聚焦当地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举办衔接对接活动,引进配套企业和项目落地,推荐优势产品和企业走出去,并落实好对重点项目采取集中办公、并联办理等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强化要素保障,让企业腾出更多精力抓好安全生产、市场运营。
技改是传统产业强链的重要途径,省工信厅规划与技术改造处处长马勇透露,为加快实施全省工业技改提级行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技术改造领域,今年2月,省工信厅已联合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编制印发《2023年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导向目录》,纳入该目录的省重点技改项目共1200个,总投资5740.3亿元,2023年度计划投资1400.4亿元;其中,有融资需求的项目572个,融资总需求1300.4亿元。
据介绍,与去年相比,省重点技改项目增加200个,增长20%;项目总投资增加1578亿元,增长37.9%。目前,《山东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行动计划》也正在编制中,山东将“一业一策”推动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纺织、轻工等一批重点传统行业改造提升,分别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工作路径、保障措施。
战略性新兴产业囊括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绝大部分行业,代表着未来产业变革方向,对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为此,《实施意见》提出做强7个国家级和2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山东7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已达1.3万亿元,其中过千亿元的集群有5个,2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总规模超过1.5万亿元,形成了产业集群梯次发展格局。”省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处副处长辛军华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的特性,因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山东将围绕延伸壮大集群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支持集群内龙头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协同共建,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联合吸引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
《实施意见》还提出围绕空天信息、深海极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等领域,重点培育10家左右未来产业集群。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徐加明建议,要增强在高端产业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塑造山东未来发展新优势。
(□记者 张鹏 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