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370个行政村推广实行美德信用积分制

积分融入日常 影响潜移默化

□ 本报记者 赵琳 张鹏 本报通讯员 孙欢欢


(资料图片)

“我今天在积分超市兑换了一袋洗衣液。”6月4日上午,昌乐县庞家河沟村,党员庞友智高兴地说,这是自己参与村里美德信用积分制管理以来第二次兑奖了。“我的积分攒到年底,能换床棉被。”“这个月我积了12分,你积了多少分啊?”在该村每月一次的“美德信用积分超市”兑换现场,村民们正热烈地讨论着。

今年以来,昌乐县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把美德信用积分制建设作为激发广大居民群众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经过实践和摸索,形成了一套“美德信用积分制”工作法,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借助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将“积分制”融合到村民自治的日常生活中,分别从思想政治、生产生活、家庭教育、集体活动等方面给予村民积分,并根据积分给予相应奖励。

在昌乐县营丘镇清泉官庄村,“积分制”管理覆盖全村122户340名村民,在“积分制”的基础上全部村民都拥有了自己的“文明诚信档案”。“积分制”规定文明行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12项具体加分项,村民能用积分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积分明细、村内排名和可兑换积分等信息均可在村务公开栏查看。

“只要老百姓得了实惠、觉得好,就会主动去干!美德信用积分制就越来越有人气。”村党支部书记刘俊文感受颇深,“现在,村道绿化、公共区域卫生清理等都是大家自己动手干,村民们更努力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村里事一起干,讲文明树新风,已逐渐成为村民的共识”。

日常积分除了兑换各类生活物品外,村民根据累计分数的高低,还有机会获得“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实现“名利双收”的良性循环,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群众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意识,最大程度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紧跟数字赋能大趋势,改变了传统的公开栏公示积分的模式,搭建起乡村治理智慧管理平台。每户的积分情况一季度一更新,一户一码,扫码就可以查看具体的加分减分情况。回家的孩子、串门的亲友、参观的游客对着户前的二维码一扫就能清晰看到积分情况,哪一项扣的分也一目了然。

“我们在积分制的基础上,探索了‘四治’治理机制,制定村规民约12条,构建起党组织引领下的共建共治共享村级治理格局。”村党支部书记赵继斌说。

随着信用积分应用场景的增多,更多党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美德信用为乡村振兴添活力。截至今年5月,昌乐县已在370个行政村推广“积分制”,已有3.9万人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等形式获得了各自的积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