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琳


(资料图片)

每隔几天,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地质矿产工程师舒记德,总要习惯性地检查一下行李。“查漏补缺,成‘毛病’了。万一临时要出发,拎起行李就能走。”他笑呵呵地说。

6月底,舒记德刚刚结束在苏丹为期2年多的地质勘查工作,就忙着为西部勘查工作作准备,“只要能为国家探明更多金矿,我随时准备出发,付出再多也值得。”

扎根野外13年,舒记德先后在新疆、内蒙古等10余个省份和吉尔吉斯斯坦、苏丹等国家开展矿产勘查工作,攀过艰险的山脉、蹚过湍急奔腾的河流、宿过荒无人烟的野外,在少有人迹的地方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和勘探标记。

2011年,刚毕业的舒记德随师父一头扎进号称“死亡之海”的新疆罗布泊开展矿产勘查。矿区位于罗布泊北侧约15公里处,年降雨量不足20毫米。在这种极度缺水的情况下,舒记德和队友们很少洗脸刷牙,更别说洗澡了,洗过的衣服干了后变成牛皮纸一样,直接可以立起来。

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徒步开展地质填图,一干就是半年。最终成功探获一座中型铜矿床,使矿山服务年限得以有效延续。

长期奋战在找矿一线,舒记德对石头有着特殊的“敏锐性”。2019年,他来到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开展金矿详查工作,对矿区进行综合研究后,他认为赋矿岩石为含炭千糜岩。这一新发现在此后的钻探施工中得到了印证,实现了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

作为优秀青年技术人才,舒记德发明的“一种矿山地质岩样取样设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多次获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科学技术奖、山东省地矿局科学技术奖、山东省矿业协会地球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2021年,舒记德和同事到苏丹工作。那段时间,大家每天早晨4点半去矿区,下午2点回营地继续整理样品、绘制平面图,忙到深夜是常有的事。

苏丹当地通信讯号不稳定,最长的一次,舒记德“失联”了1个月,家人急得把电话打到了工作单位。“每当这时候,我都感到特别愧疚。我们找矿人,为家里人做得太少了,总让他们牵肠挂肚的。”舒记德说。

在“中国好人榜”发布现场,舒记德展示了他从世界各地背回来的矿石。每当他觉得辛苦的时候,就会摸一摸这些矿石标本,吸取“力量”。对他来说,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就是找到矿的时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