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还没有开进淄博市博山区北博山镇郭庄东村,远远看到村子的方向闪着大片粼粼银光,离近点才看清,那是村民屋顶的光伏板在太阳照射下反射的光。
(相关资料图)
“我家屋顶安装的25.16千瓦分布式光伏,白天光照充足情况下,平均每天可发电172度,在满足日常生活用电需求的同时,剩余光伏发电量还可以上网,一年能增加2万元左右的收入。”郭庄东村村民张太会说。
随着分布式光伏在该地的普及,像张太会一样在屋顶安装光伏板的用户在淄博就有3.8万户,装机容量达169.6万千瓦。
当地还通过光伏与农业、渔业等相结合,实现新能源产业与传统产业同步发展。在高青县常家镇台李村渔光互补水产养殖基地,千亩鱼塘与光伏电站相映生辉。在渔光互补模式下,光伏板平均每年可发电2700万千瓦时,节约标煤0.9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000吨、二氧化硫排放810吨。
这是借“光”生“金”在山东的一个缩影。绿色发展,能源先行。近年来,我省积极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机遇,谋篇布局,全力推动新型电力系统产业,加快以光伏为重点的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为新能源发电大规模发展按下“快进键”。
山东拥有广阔的海岸线、优质的核电厂址和丰富的盐碱滩涂地、采煤沉陷区等资源优势,聚焦海上风电、胶东半岛核电、鲁北盐碱滩涂地、鲁西南采煤沉陷区、海上光伏五大领域,聚力打造了五大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
如今,分布式光伏不只点缀在田间村落,也出现在滩涂荒坡。坐落于寿光市侯镇的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是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潍坊境内首个全容量并网的新能源项目,原本荒芜的盐碱滩涂成了“搬运”太阳能量的“希望田”,该项目每年可为电网提供约1.47亿千瓦时清洁能源。
装上光伏板,阳光就成了电;装上风车,风就成了电。在山东半岛,一座座大型风力发电机矗立渤海黄海,源源不断输送着清洁能源。
作为我国东部经济大省,山东是用电大省,也是名副其实的新能源大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进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步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十分重要。截至今年6月底,山东风电、光伏装机7360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2414万千瓦,居全国第四;光伏装机4946万千瓦,居全国第一。
促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消纳是关键。今年上半年,山东电网新能源消纳率达到98.8%,同比提升1.7%。
“李景华,报装容量,48.8千瓦;消纳方式,全额上网;今日发电量,138.79度……”
6月27日,轻点鼠标,34公里外的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前湖村分布式光伏发电户李景华的实时发电数据,就出现在枣庄配电网调控中心监控大屏上。
这一场景是通过国网山东电力自主开发的新能源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实现的。针对风电、光伏发电“看天吃饭”的特点,通过该系统集中式新能源场站信息采集、实时监视、功率预测、发电控制和调度管理智能化,新能源功率预测准确率超过95%。为破解分布式光伏点多面广的难题,开发上线了客户侧能源互联网智慧平台,基本实现并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可观、可测。
“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在保持平衡的基础上,尽量多地消纳新能源。”在国网山东电科院双碳研究实验室,国家电网公司首席专家孙树敏说。
号称“超级充电宝”的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记者从省能源局获悉,截至2023年7月,全省已建成并网新型储能项目82个、规模283万千瓦,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其中包含了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储能新模式。
德州市齐河县,全国首个“云储能”示范项目在这里建成。“所谓‘云储能’,就是统筹管理分散在农村台区下的分布式储能资源,通过储能削峰填谷,促进就地平衡,提升发电效率和用户电压合格率。”国网德州供电公司发展部主任燕树民说。这一“云储能”项目充电量可达372千瓦时,使台区低压接入容量提升了50%,整村15户300千瓦分布式光伏全部接入,满发满供。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山东电网风电和光伏发电总量693.7亿千瓦时,其中光伏发电量363.9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占比逐年提升,由“十三五”末的11.3%增长到24.1%,对全省电力保供支撑作用日益彰显。
(大众日报记者 杨烨莹 通讯员 侯婷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