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欢迎朋友们来看老龙说历史故事,本期要说的是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为什么没有杀秦琼等手握兵权的重臣?历史上杀功臣的事情是屡见不鲜,从有皇帝开始就一直陆续不断地发生,古代有一句话叫"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所谓功高震主、莫须有的罪名见得是太多了。李世民很少杀功臣跟其有没有大仁义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从古至今几乎没有哪个明君是靠仁义来统御朝臣和天下的,李世民是靠杀了兄弟上位的皇帝,因此他就更不用说了,自己的亲兄弟都能杀得,更何况毫无血缘关系功臣,如果真的有功臣妨碍到他的统治,估计也是毫不犹豫地把他杀掉。
举个例子吧,李世民御下的手段是非常高明的,功臣犯事也要事先警告,比如尉迟敬德因座位排序问题对任城王李道宗大打出手,李世民很不高兴,对尉迟敬德说,我最近看了《汉书》,觉得汉高祖杀功臣也不全是他的错啊,功臣也有责任。吓得尉迟敬德连忙跪服,在他人生中的最后十六年,他都窝在家里炼丹,与其说他痴迷道术,不如说他是为了避祸。?李世民不是完全没有杀过功臣,苏轼曾评价"汉景帝以鞅鞅而杀周亚夫,曹操以名重而杀孔融,晋文帝以卧龙而杀嵇康,晋景帝亦以名重而杀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杀王彧,齐后主以谣言而杀斛律光,唐太宗以谶而杀李君羡,武后以谣言而杀裴炎,世皆以为非也。"这个李君羡也是唐朝初期的名将,虽然没能排上凌霄殿的二十四大功臣,但其功劳真的也是很大,可最后因小名死于""女主武王有天下""的谣言。
没有君主喜欢无缘无故杀人,尤其是杀功臣,一般都是觉得功臣妨碍了自己的统治,那这个妨碍怎么界定?一是看君主自己的感觉,二就是功臣自己的表现。君主的感觉是非常主观性的,帝王多疑,搞不好你一个无心之失在皇帝看来就是取死之道,不过皇帝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出身经历的不同,总会导致性格不同,而且皇帝的出身也会影响功臣对皇帝的看法,进而影响到表现。比如像刘邦和朱元璋,他们是从底层崛起的,开国的主要功臣也是知道他们底细的,很容易就会想他当初跟我差不多,他都能当皇帝,我为什么就不能?没什么了不起的!这样一来,他们的行为就越发嚣张了。而在皇帝一方,他们也怕功臣造反呐,一看这家伙这么嚣张,杀了!再看那些不怎么嚣张的,这家伙不会憋着坏等我儿子上位再搞事吧,还是一块杀了的好!于是功臣被大批屠戮,朱元璋还很擅长牵连无辜,一杀就是几万人。可出身贵族的皇帝心态就不同,贵族往往拥有巨大的社会资源,不需要白手起家跟一帮子人过命攒第一桶金,就像李世民就是唐朝统一过程中战功卓著,战绩辉煌的统帅,功臣中最多只有可以跟他比肩的,没有绝对超过他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威望。在皇帝的权威之下,即便是功臣也会认为这么优秀的人,皇位非他莫属啊,行为自然也会收敛一些,即便出格,皇帝一般也不怕,你敢反,我敢灭,看谁厉害。
此外,李世民不怎么杀功臣还有这些功臣没有什么权力的原因,像题目中所提到的手握兵权的重臣,一般不会出现在太宗朝,尤其是秦琼在太宗朝已经退休了,不掌兵权。李世民一登基就消减私兵,组建府兵模式,太宗朝是府兵制的鼎盛时期。府兵制下兵权由皇帝麾下的十二卫所统领,每一卫设大将军一人,将领二人。这些将领平时以轮流的方式管理事务,负责作为天子的禁军守卫宫城,一旦发生战事就由皇帝任命统帅,调动兵马任其调遣,战事结束之后兵权就交还于朝廷,士兵四散回府中,各自安排工作,也无法形成派系势力。
太宗朝全国最多设有六百余府,约有六十多万常备军,但由于兵将分离的原因,在意义上而言全国兵权都在皇帝手中。以李靖为例,他在太宗朝担任过兵部尚书,也就是国防部长,但是他手头上是没有兵权的,只有战争爆发时,才会被任命为行军总管领兵出征。兵权的缺失使得李世民对功臣很是放心,处理侯君集的时候一点也不急,等到证据充足的时候才下刀子。
朋友们,您对本期老龙说历史故事中的人和事是怎么看的呢?欢迎您到下面评论区留言讨论。动一动手指,喜欢老龙,关注我吧,每天都会分享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