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所73年安全“零事故”、警务人员“零违纪”,甘肃省镇原县看守所做到了!
(相关资料图)
“监所无小事,时时系安全。”走进镇原县看守所监区大门,映入眼帘的警示牌格外醒目。
73年间,镇原县看守所载誉无数,先后20次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一级看守所,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55次受到省级以上党政部门表彰奖励。
今天,我们一起探寻这个被公安部评定为全国一级看守所的镇原县看守所,揭开这里的“安全密钥”。
以所为家:春节民警和在押人员一起“守岁”
“初建时,监舍是地坑窑洞,只有2名民警。”年近八旬的秦得玺是第13任所长,说起镇原县看守所的历史如数家珍。
镇原县看守所始建于1949年,一代代监所民警已把“安全”二字融入血脉。
1972年,看守所搬入位于柏山脚下的镇原县公安局。“管教民警长期吃住在单位,加班加点确保监所安全。”秦得玺说,“条件虽苦,可队伍很团结,都想把‘安全不出事’这个荣誉延续好。”
在秦得玺在岗的17个春节,他都和在押人员一起“守岁”。他说,如果监所平安有密码,那就是“以所为家,无私奉献”的基因。
薪火相传。民警秦永虎刚来看守所时,第14任所长申存瑞经常陪他谈心,讲前辈们的故事,与他一道巡查。
日复一日,秦永虎坚守岗位的想法更加坚定,全身心投入到管教工作中。
73年来,他们就是这样保障了监所安全,维护了法律尊严。
刚柔并济:人文关怀助在押人员重获新生
叠得有棱有角的“豆腐块”被子,摆放成一条直线的洗漱用具……
在押人员刘某还记得刚到看守所时的情景:“干净整洁的监所、文明和气的管教民警给我很大触动,我想重新做人。”
在管教民警指导下,刘某遵守监规、服从管理,与同监室人员共同努力、认真改造,所在监室多次获评“文明监室”。
严格执行一日生活制度,制定监内物品摆放要求和卫生标准,创建模范监室……镇原县看守所坚持刚性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走出了在押人员行为规范、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新路子。
“尊重人、关怀人、帮教人、转化人,无论对谁都要平等对待。”副所长范等权说,管教民警熟知每名在押人员家庭基本情况、案件性质、诉讼阶段、思想情况和现实表现,在充分保障他们合法权益的同时,通过人文关怀帮其再塑灵魂、重获新生。
多年来,镇原县看守所年均成功帮教转化在押人员300余名,很多在押人员出所后给民警写来感谢信、送去锦旗。
智慧监管:一键报警直通值班民警、医务人员
每次巡查结束后,秦得玺总会去听听在押人员的心声。17年漫漫岁月,秦得玺听到了案件证据线索,也听到了监所安全隐患所在……
为进一步保障监所安全,镇原县公安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先后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开发建设了监所系统平台,实现了全方位监控;高标准完成智慧磐石、智慧监管等系统建设,形成了智慧融入的现代监所管理模式。
所长马耀荣说,监所里如有突发状况,智慧监管系统会自动报警,值班民警能及时通过监控了解情况。在押人员身体不适,也可通过室内一键报警系统联系到值班民警、医务室工作人员。
疫情防控期间,看守所通过设置互联网视频会见室、公安移动终端掌上会见平台,有效解决了提审、会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技’字领路,将创新理念贯穿于每一个发展阶段中,监管工作将更公开、更透明、更公正。”副所长郭铸龙说。
以文化人:让在押人员找到在所如家的感觉
“敲竹板,放开言,现身说法做宣传……”这首由申存瑞创作的法治宣传顺口溜,让在押人员张某感动得大哭:“我对不起爸妈,我要好好改造、重新做人。”
“因人施教,以文化人,力争让每名在押人员出去后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镇原县看守所民警的共同追求。
“通过文化熏陶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可以重塑一个人的价值观。镇原是文化大县,我们采取文化宣传、文艺互动等方式,让在押人员找到在所如家的感觉。”马耀荣说。
镇原县看守所请当地书画家泼墨挥毫,把富有教化意义的名言警句、法纪礼仪寓于书画,张贴悬挂在监区文化长廊,让在押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开办书法班,让有书法特长的管教民警授课,让在押人员在一笔一划中、一点一顿间学审美、学做人;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注意发现在押人员特长,在互动中提升其改造的积极性。
在押人员王某因聚众斗殴入所,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后悔不已,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管教民警得知后,自掏腰包为他买了笔和本子,帮助其学习文化知识。
“等出去了我会继续学习,一定要做一个文明守法的人。”王某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