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资料图】

法治日报记者 李光明

法治日报通讯员 张俊

“我们有钱回家过年了。”从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人民法院领到执行来的85万余元工资,吴某等61名农民工激动地说。吴某等人因所在企业经营不善拖欠工资、拒不履行仲裁调解协议而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南谯法院将此案列为“江淮风暴”重点执行案件进行攻坚,确保他们安心过新春。

“江淮风暴”是安徽法院精心打造的执行品牌,起于5年前“基本解决执行难”执行攻坚战,此后年年威力不减,“风暴”所到之处,“老赖”们瑟瑟发抖,人民群众拍手称快。2022年“风暴”来得更加猛烈,威力之大前所未有:全年共执结案件51.24万余件,执行到位金额745.08亿余元,结案率98.74%,结案平均用时39.05天,结案率和结案平均用时均居全国第一位。

这场最强“风暴”源于安徽法院践行全省开展的“一改两为”(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决策部署,助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在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几点建议》上批示,要有比较刚性的执行制度和机制,进一步深化“江淮风暴”执行行动。

由此,“江淮风暴”中心迅速生成,势如破竹席卷江淮大地。以“江淮风暴”为牵引,过去一年,安徽法院受理各类案件2330088件,办结2301539件,审判执行案件结案率98.31%,居全国法院第一位;其中,省高院结案率95.54%,居全国高院第一位。

彰显力度不失温度

拘传9439人、拘留1066人、纳入失信名单47689人次,限制高消费76747人次,移送(自诉)追究刑事责任被执行人80人,8141名“老赖”主动履行金额9.13亿元……这是2022年“江淮风暴”夏季行动期间的一组数据。坚持以打开路、以打破题,用足用好强制执行措施,展示了“江淮风暴”的威力所在。

为使2022年“江淮风暴”形成强大声势,省高院高位部署推动,制定行动方案,院党组每月听取专题汇报,动态谋划推进;院领导全覆盖式下沉到包保法院督查督导。省高院执行局月初部署、月中推进、月末通报,有针对性地有力有序深入推进。全省125位中基层法院院长落实包保督导机制,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和政法委汇报,积极争取当地各部门支持,形成合力。敢于动真碰硬,依法高效执行拖欠企业等市场主体债务案件,加快财产处置等反映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的各类型案件。全省法院以争分夺秒的状态推动“江淮风暴”,利用夜间、周末、假日集中执行,通过开展周末猎赖、星夜出击、凌晨出击等集中执行行动,采取“早晨堵被窝、中午堵饭桌、晚上堵酒桌”等方式,拘人扣款、封车腾房,以雷霆手段打出了声威,突破解决一批长期未结的“骨头案”。

与此同时,安徽法院持续强化善意文明执行,慎用强制措施,灵活采取查冻扣等措施,积极救助市场主体,保护企业生产秩序,对因疫情影响暂时丧失履行能力但不具有规避、抗拒执行等情形的被执行企业,采取“放水养鱼”的执行方式盘活企业资产,或采取“活封活扣+执行和解”等执行方式,让企业“喘口气”,重获发展生机,建立健全信用修复机制,探索建立失信预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最大限度降低执行措施对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不利影响。

“我们创设了执行预告处罚机制,给被执行人及案外人一定的处置或缓冲时间,既起到积极警示作用,又可以让尚不具备执行能力的被执行人可以有效利用这段时间筹措资金、协商和解方案、清理需要腾退的物品。”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钱明树说,这一机制充分体现了善意文明的执行理念,在彰显法院强制执行力度的同时也有效体现了司法的温度。

突出重点精准发力

在2022年“江淮风暴”中,除了涉拖欠企业债务的执行案件外,涉党政机关、涉民生、涉黑恶财产、有财产长期未实结、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等重点案件和“执转破”案件,成了“风暴眼”。

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案件是块“硬骨头”,在府院联动机制下,安徽法院对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代偿追偿案件进行重点攻坚,通过集中传唤一批被执行人督促主动履行,集中拘传、拘留、移送(自诉)追究刑事责任一批,集中评估、拍卖一批可供执行财产,以物抵债一批,“执转破”一批符合条件的被执行企业,助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及时回笼资金,实现执行成效的最大化,共执结462件,执结金额59.79亿元。

安徽法院采取统一行动,对拖欠企业债务案件,建立立案、执行“绿色通道”,快速执结;对涉民生、涉农民工工资案件,通过开展集中执行行动、强化执行强制措施,实干快结,全力维护权益;对有财产长期未实结案件,采取建立台账、明确期限和责任人,一案一策逐个突破;对部分疑难复杂案件,通过加大协调力度,组织开展跨市辖区交叉执行、协同执行、提级执行和挂牌督办等,推进案件攻坚,用真金白银兑现了当事人的胜诉权益。

此外,全省法院加强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的衔接,移送“执转破”案件498件,受理321件,化解执行案件6724件。

“我们聚焦重点案件,坚持府院联动、坚持多渠道推进、坚持难点突破,立足彻底解决问题,集中优势力量,精准发力、全力执结,以重点案件重点突破带动执行质效全面提升,有效促进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滁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许徽说。

创新机制提升质效

建立人民陪执员制度,聘任人民陪执员参与法院执行工作,是合肥法院创新执行工作的新探索。2022年8月,首批6名人民陪执员在合肥中院上岗,随后,庐阳区人民法院等基层法院也陆续从卸任的人民陪审员和选任的人民调解员中选聘了人民陪执员。目前,人民陪执员在合肥全市法院已经实现全覆盖。

“人民陪执员参与执行,不仅解决了执行案多人少的矛盾,而且有利于化解执行矛盾,强化执源治理,提升执行质效。”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翟纯介绍说。

推动执行创新是“江淮风暴”重要成果,安徽各地法院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出一批行之有效的执行模式、执行方法、执行机制:

建立“执行110”机制,全省126家法院全部开通24小时接听的“执行110”电话,组建“执行110”团队,有效解决被执行人难找、强制措施适用不足、强制实施警力保障弱化等执行实践难题;

设立“网络司法拍卖节”,引入“智槌”拍辅系统,优化“法拍贷”实质对接,进一步提高被执行财产处置效率;

优化拓展执行联动,会同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推进不动产线上查控系统建设,与省数据资源管理局开展共享数据试点对接,同省公安厅进一步完善车辆查控线上对接机制,推动省住建厅建立住房公积金执行联动机制等。

这些创新举措激活了执行工作,为“江淮风暴”注入了强大动力,推动了长效机制建立。

“人民群众对公正的感受、对司法的信任是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点滴积累起来的。执行不能就像一张‘法律白条’,会严重伤害司法公信力。‘江淮风暴’让许许多多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淮北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余跃武说,执行工作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江淮风暴”持续发力,解决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