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留心,在近两年在媒体报道中,我们时不时都能听到“团圆”的故事。主人翁有可能是走失儿童,亦或是被拐少年。失散25年、失散23年、失散20年……终又团圆。这些“失而复得”的故事背后,都有一群身穿制服的“寻亲人”,他们,就是坚守在全国公安战线的打拐警察。
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我们就走进上海静安公安刑侦重案队“打拐妈妈”张晓军的“寻人世界”。作为一名重案刑警,在近30年的刑警生涯中,她总说:“我们要毫不保留地珍视每一个可能,决不放弃任何一线希望。”
为了找到“针”
(相关资料图)
我宁愿站在“海”里
每个孩子背后都寄托着家人的牵挂和思念,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所以,在重拳打拐的同时,被称之为“团圆行动”的寻亲也有着非凡的意义。它就是要在最大范围内,最短时间里,用最多努力,在比海更广阔的差异之中找到那些像针一样细小的重逢,帮助失散的亲人回家。
为了找到这根“针”,侦查员张晓军和同事们宁愿站在“海”中。而这片“海”有可能就是25年前的一滴“水”。
1995年,上虞区潘家镇的蒋小裕(化名)夫妇,来到了当时的上海闸北地区,妻子张梅(化名)在外打工,丈夫蒋小裕带着3岁儿子蒋伟在大统路地道摆摊,为便于在做生意时能随时看到在一旁玩耍的儿子,蒋小裕和周遭几个一起谋生活的朋友商量,把几个孩子聚在一起,大家轮流看着。
但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当年10月30日傍晚,蒋伟不见了踪影。大家四处寻找至深夜,却始终没找到孩子。
“当时,大统路地道过去就是火车站、苏州河,往来的人特别多,以当时的技术手段,想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孩子,无异于大海捞针。”时任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刑侦支队重案队民警的张晓军回忆起1995年那年冬天,恍如昨日。
在接到后,刑侦及属地派出所曾安排多名民警,走访附近的所有的小区、工地,甚至是沿着火车站的铁轨、苏州河找了来回,却也是一无所获。
此后的25年间,蒋小裕夫妇始终没有放弃,一直走在艰辛寻子的路上。和他们一样坚守的还有张晓军。
不言放弃
25年后孩子重回父母怀抱
对于夫妇二人的遭遇,身为母亲的张晓军更是感同身受。当年,支队领导曾带着她和多名同事回到事发现场,每次一见到孩子在地道边玩耍,张晓军都会蹲下身子,听他们在讲什么,只希望能从这些蒋伟的玩伴口中再听出些什么。
一块伤疤,一种爱吃的糖果,一辆只出现过几秒钟的自行车……这些看起来毫无头绪的印记,对于张晓军来说,每一个都不能忽视。因为它们很有可能会在寻亲中成为“失而复得”的关键所在。
日子一天天过去,蒋伟到底从哪走丢?又到底去了哪?这根“线”的源头始终没能找到。“当时就觉得孩子可能已经不在上海了,这样一来,找到孩子的希望就更渺茫了。”张晓军曾在在值班日志上这么写道。
可是,即便希望渺茫,但每过一段时间,张晓军都会将这些案卷拿出来翻看一遍。“一年两年没找到,三年四年没消息,但我们每一次重新翻看时,就想着是不是能看出些新东西。”直至今日,张晓军依然还在这么坚持着。
2008年,国家民政部开通寻亲网站,得知消息的张晓军第一时间通知张梅登记情况,2010年1月全国开展对报失踪人员亲属的信息采集,张梅夫妇接到通知后也参与了采样,那年,他们的孩子应该已经18岁了。
时间飞逝,岁月在张晓军的头发上留下了白色的印记,这起孩童走失案也一直在她心头牵挂着。就在积案的年轮又添上一笔之时,2022年,在寻亲路上走了25年的张梅夫妇终于等来了好消息——儿子可能找到了。
原来在2020年4月30日上午,上海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对蒋伟走失案有了眉目:经过生物信息比对,确认了现家住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徐溜镇的一名叫杜小东的男子便是当年走失的蒋伟。
此后,张晓军在长达两周的时间内坐着火车、长途汽车走遍了江苏省苏南、苏北等地,收集了大量的证据,只为让这次25年后的重逢精准再精准一些。
2020年6月22日下午,当张晓军陪同着蒋伟回到潘家镇的小村口时,当阔别了25年孩子和父母重新相拥时,张晓军在心中默默地和自己说了一声“谢谢”,确实,她要感谢的是自己没有放弃的这份毅力。
真希望在我退休前
能把他们都找回来
作为“团圆”警察,从工作意义上说,找到了,好像这条信息就可以清空了,可以再去全力投入下一个案子。可无论是张晓军,还是其他打拐警察,都会不约而同地对自己曾帮助过的家庭有了牵挂。但同时,也让他们有了更多寻找下一个团员家庭的自信和动力。
这些年,随着警务技术条件的更新迭代,公安部加大了对历年失踪儿童及其父母的生物信息采集。“我们曾经翻越千山万水,走村进巷,为的就是能够精准地去多采集一些生物信息。”张晓军直言,那些年,自己的足迹遍布地图上各种大大小小的村庄。
后来,武建斌、汤慧(化名)夫妇在张晓军等人的陪同下,与失散23年的亲生儿子武强(化名)相认。这已经是她和同事们连续寻找到的第15名走失儿童了,而其背后也正是得益于不断精准提升的生物信息采集对比。
“再过两三年,我就要退休了。”张晓军摸着身上穿了近30年的警服,有些不舍。舍不得的不仅是这些年奔跑在破案一线的那种使命感,还有那一叠叠等待公安民警侦破的案卷。
张晓军坦言,自己的手头现在还有几起失踪人员案例,基本都是10多年以上的积案、老案,“真希望能在我退休前把他们都找回来”。
因为张晓军始终相信,找到了,哪怕再艰难,也是一个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