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暴卒,年四十五。子震,天宝中秘书丞。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当代称为名将。"
这是《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三》对于王忠嗣的最后描述,寥寥数语写尽了王忠嗣的悲惨结局,也预示了大唐即将由如日中天走向落日的黄昏。
王忠嗣何许人也?他本名王训,是中唐名将王海滨的儿子,在其父战死吐蕃以后由唐玄宗李隆基抚养成人。当年吐蕃一战,王忠嗣之父王海滨一路所向披靡,但可惜的是锋芒毕露的他遭到了其他将领的嫉妒。在孤军深入之后,得不到有力支援的王海滨寡不敌众,最终死在了吐蕃人的手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王海滨之死极大地震动了唐玄宗,年仅9岁的王忠嗣因此被带到了宫中,在见到玄宗的一刹那他便伏地痛哭。史书记载此幼童哭声洪亮,让唐玄宗都大为震惊。于是惊讶的说道:
"此去病孤也(像霍去病一样的孤儿),须壮(长大后)而将之!"
"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
就这样,被唐玄宗抚养长大的王忠嗣显示出了与他父亲一样过人的军事天赋,18年后成长为中唐时期的又一位战神,其军功成就更是自唐朝建立以来前所未有!
开元二十一年,距离王忠嗣进宫已经过去了整整18年,他已然长成了一个沉默冷静的成年人。在跟随了河西节度使萧嵩3年之后,王忠嗣在这一年迎来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
担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赐紫金鱼袋、清源男,兼检校代州都督。
身负数职的王忠嗣在这一年大败了吐蕃军队,他仅仅率领着数百骑兵就敢对抗吐蕃禁卫军,并且以斩杀千人俘获牛羊数万的成绩交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张试卷,这与他父亲王海滨当年绝命一战的骁勇何其相似,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仅仅是这样的战绩还不足以被称为战神,天宝元年之后的王忠嗣真正凭借着自己的胆识和谋略让周围人刮目相看。
"与奚怒皆战于桑乾河,三败之。"
这一年刚刚踏出雁门关的王忠嗣就遇上了震惊朝野的大捷,三战三捷的他饮马桑乾河,俘获众多人马和牛羊凯旋。三年以后,青海湖畔唐军与吐蕃军团的一场血战,正式使得吐谷浑归降唐朝,而吐蕃驻扎在青海湖畔的北部军团则受到了重创。
不仅如此,同年的一场战争,则彻底将这样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挂在了盛唐高高的苍穹之上,这就是突厥乌苏米施可汗的首级被王忠嗣斩落马下。
自天宝元年至天宝三年,王忠嗣在与吐蕃对抗之余一直与突厥军队周旋,"忠嗣乃纵反间于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部落, 攻米施可汗走之。"诈降的乌苏米施可汗在王忠嗣的反间计下无计可施,最终走上了逃亡之路。
而此时的王忠嗣对其余的突厥部落采取了各个击破的办法,并且最终在天宝三年斩杀了乌苏米施可汗。自此以后,王忠嗣战神的美名传遍了天下,得意之时的他"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就连《旧唐书》的作者也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自大唐建立以来,从未有过战功如此之高的人,绝对堪称唐朝最强战神!这是多么大的评价!
王忠嗣在其后又屡立奇功,青海、积石等地与吐蕃军团的战斗都大获全胜,而不久之后更是在墨离打败了吐谷浑大军,并且"虏其全国而归"。但可惜的是好景不长,所谓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发生在了他的身上,这一事件与有情还是无情无关,他又走了他父亲的老路。
石堡城之战是王忠嗣军事生涯的终点,阻碍他前进的并不是军事上的限制,而是来自政治上的利益之争。"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唐玄宗有攻打石堡城之意,但是王忠嗣认为时机未到,不能拿数万将士的生命开玩笑,因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朝中的将士和大臣很快就进行了站队,只有王忠嗣一个人还在坚持自己的看法,宰相李林甫等人早就对王忠嗣嫉恨在心,正要寻找机会除掉他。开元六年,董延光请求攻打此处,在作战失利之后却将责任推到了王忠嗣的身上,朝中以李林甫为首的大臣更是群起而攻之。
本来就心怀不满的玄宗皇帝借题发挥,幸好大将哥舒翰力保王忠嗣,他才获得了一个流放的的保全之法。但一年之后,王忠嗣便带着无限的遗憾与怨恨离开了这个世界,《旧唐书》中对于他的死因只字未提,只有简单的两个字"暴卒"!
一代名将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死去了,这恐怕是对于唐玄宗自诩的"开元盛世"最大的讽刺吧!
力图保全他的哥舒翰在其后得到了攻打石堡城的命令,结果却是"死者大半"。而晚年昏聩的唐玄宗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在9岁那年就被自己称为"霍去病之子"的王忠嗣,竟然是盛唐最早的殉葬者。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大唐最后的荣耀即将退去,王忠嗣刚死,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的密谋,黄昏时刻即将来临,"安史之乱"这一场空前的浩劫在几年之后将彻底打碎唐朝人的美梦,也惊醒昏昏欲睡的唐玄宗!
唐玄宗视王忠嗣为霍去病转世,可唐玄宗不是汉武帝,汉武帝猜忌之心虽然强,但在卫青以及霍去病出击匈奴之时却全力支持,双方配合默契,方才有了击溃匈奴的不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