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终于来了,你在哪?是去看人山人海,搞“特种兵式的旅行”,还是回老家,吃妈妈做的菜?或者足不出户,优哉游哉?不管在哪,假期的意义,绝对少不了一个“吃”。周刊君特别推出“五一就要吃”评论系列,小伙伴们会来讲讲,他们各自心心念念的家乡美食。也欢迎大家留言参与,看看哪个更馋人。


(资料图)

这个五一我哪儿也没有去。

一来哪哪都涨价的新闻早就把我劝退了,对于一个每月工资上缴媳(领)妇(导)后所剩无几的人来说,省钱才是主旋律。

二来作为一名日常负责食品餐饮新闻的记者,任何一趟旅行在我这里最终都会变成美食之旅,去哪儿吃不是吃呢。

何况这个五一不用出门也能吃到美食。

五一长假刚开始,我就收到了爸妈从老家寄来的羊肉。对榆林人来说,论吃羊肉我们就没服过谁。

地理因素决定饮食套路

我出生在陕西榆林,这是一个三线小城。自从我离开家乡后,每当别人听说我是榆林人时,总会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你家有矿没,第二个是你们那儿是不是吃羊肉泡馍。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真想回答是,但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每次都会斩钉截铁地纠正对方,如果时间充足,我还会给对方上一课,科普下榆林和西安的区别。

虽然同处陕西,但榆林一点也不像西安,相反更像北边的内蒙古。

榆林位于陕西的最北部,距离西安差不多500公里,但距离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只有不到300公里。这里属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分界线。在我上大学之前,去东胜(鄂尔多斯的一个区)的次数要远多于去西安。

所以榆林的人文风俗更接近于内蒙古而不是关中,甚至我们的方言里也有一定的蒙语词汇。比如神木有名的“大保当”、“小保当”,在蒙语里“保当”的意思是灌木丛,还有“东烧不浪”、“西烧不浪”,“不浪”在蒙语里指短棍或木桩。

饮食习惯更是如此,有着浓厚的游牧色彩,比如榆林人日常会食用酥油、熟米、奶茶、奶皮、酪丹子(类似于干奶酪)。当然集大成者莫过于羊肉了,榆林人可以一日三餐顿顿吃羊,并且顿顿不重样。

羊肉在榆林人的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图/受访者提供

早餐可以吃羊杂碎。

榆林的羊杂碎不同于内蒙古的羊杂碎或者北京的羊杂汤,羊杂不是重点,重点是用羊下水和羊骨头熬的汤底,以及榆林特有的土豆粉条。

再佐以零星羊杂、莲花菜,和事先炸好的土豆丝、豆腐条、葱花和香菜,最后再放上羊油辣子,一碗下肚立刻活力满满。

午餐可以吃炖羊肉。

比起北京的红焖羊肉和羊蝎子,榆林人炖羊肉的做法相当简单:新鲜羊肉连骨剁块,冷水下锅,大火烧开后除去表面的血沫,转至中火焖炖。

此时开始下调料,一共就六味——红葱、姜片、地椒、花椒、辣椒和盐,其他的香辛料基本不用。大锅文火慢炖两个半小时后,一块块肥瘦相间的羊肉在鲜美的汤汁里欢快跳跃。

晚餐可以吃羊肉面。

这里的羊肉臊子不是炒出来的,而是炖出来的,肉也不是肉沫或者肉丁,而是2厘米见方的肉块。面的话有两种,一种是饸饹面,一种是揪面片,前者常见于宴席,后者则更偏家常。

榆林有句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四十里铺的羊肉面。”可见羊肉面在榆林人眼里是多么地重要。

宵夜可以吃胡辣羊蹄、羊拐筋。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榆林的大街小巷便会涌现出一个个售卖羊蹄、羊拐筋的摊点。蘸着醋和蒜吃,怎么都不会腻。

榆林的羊为什么好吃

榆林人爱吃羊,不仅仅因为风俗习惯,更因为这里的羊肉好吃。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句被反复播放了无数遍的经典台词:“各方水土造就了羊肉风味上的差异,而北方的烹饪最为简单,这种对羊肉之鲜恰到好处的呈现也暗含了他们对食材的自信。”

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宁夏滩羊,但榆林人同样心领神会。

从西安坐着火车一路向北,过了延安以后便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独特的地理条件塑造了这里的羊肉风味。

榆林是全国非牧区第一养羊大市,这里的羊以山羊为主,而且主要采用散养的放牧形式。

在西安上大学那会儿,每次暑假乘坐火车往返于西安和榆林的时候,我总能看到在山间溜达的羊群和羊倌。

榆林的羊以散养模式为主。图/受访者提供

由于常年在山间奔跑,榆林的羊脂肪更少,肌肉结实,因此造就了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口感。

不过随着榆林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山里放养的羊也成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榆林羊肉好吃的第二个原因则是饲料。

由于采用的是散养模式,因此榆林的羊并非吃饲料长大,而是遍布沟壑的野花野草——地椒叶和泽蒙花。

陕北地区海拔较高,雨水稀少、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致使地表植物生长周期长,耐寒抗旱。

地椒贴地而生,只扯蔓,不长个头,初夏会开出一种淡蓝色的小花,用手指将其叶片捻破,就会散发出一股奇香,因此又叫“百里香”。

泽蒙,别名野山葱花、野韭花,它长着碧绿、细长的叶片,开着白紫色的小花,生命力同样顽强。不用播种、浇水、施肥、锄草、捉虫,在干旱的山坡上,只要有一束阳光,只要有一点土壤,它就能茁壮成长。

在榆林当地,地椒和泽蒙都是极好的调料,或许也是因为它们自带香气,因此羊十分爱吃。而吃了调料的羊,神奇般地没有了腥膻味,只剩下肉香本身了。

我媳妇儿是东北人,认识我之前对于羊肉很是抵触,原因就是那股腥膻味。如今她能把羊肉当饭吃,甚至为了能实现羊肉自由,还学会了怎么炖羊肉。

食物是表达爱的绝佳方式

拆开快递,里面是老爸已经剁好的羊腿和羊排,足足有十斤,另外还有一捆陕北特有的沙地红葱。

用我爸的话说,羊肉和红葱就好比咖啡和伴侣,因为用大葱或者小葱都炖不出榆林羊肉最经典的味道。

红葱辛辣无比,味道极窜,炝锅特香,主要用来炖肉,去腥除膻绝佳。就是切的时候一定要快,不然会辣眼睛,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

切肉,开火,下肉,放料,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文火炖制后,羊肉肥而不腻,烂而入味,汤也是油渍清亮,十分鲜美。

榆林炖羊肉。图/受访者提供

我们食用的顺序一般是先吃肉,直接上手,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吃出陕北人的豪爽。等吃完肉后,再用醇香无比的羊肉腥汤泡上一碗米饭,用陕北话讲“相当局劲儿”。

酒足肉饱,场伙才散。你甚至可以闭上眼想象那个画面——每个人都挺着滚圆的肚子,心满意足地拿着牙签挑牙。

陕北的信天游有不少关于羊肉的描述:“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手提上羊肉怀揣上糕,我冒上性命往哥哥家里跑”……由此也可以理解羊肉为何在榆林四大产业——“羊煤土气”里排在第一位。

不过榆林的羊肉,我也不是一直都爱。

小时候,榆林在我眼里简直就是美食荒漠,因为吃来吃去基本上都跟羊肉有关。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春节的时候,电视里播放别人家的年夜饭都有好多菜,但我们家的年夜饭基本上就是羊肉。

所以我一直幻想着长大以后要离榆林和羊肉远远的,去品尝那些没吃过的美食。

或许是因为年纪的增长,儿时的味觉记忆不知不觉又被唤醒,曾经所不喜欢吃的、不喜欢喝的,成为了永久的念想。

之前快递业还不那么发达的时候,我甚至会跑遍北京,去寻找跟羊肉相关的一切美食,以此缓解内心的乡愁。

今年春节,我终于时隔三年再一次回家过年。老爸炖了好多羊肉,我琢磨着终于可以大快朵颐了。

可刚吃半饱,老妈就不停地在我耳旁提醒,少吃点,当心体重和胆固醇。见我没有放下筷子的意思,她直接从我手里把盛羊肉的小洋瓷盆端走。

初六返京的时候,老妈又把冰箱里的羊肉、羊头、羊杂碎一个个都打包好,将我的行李箱装得满满当当。

食物是表达爱的绝佳方式,特别是对于习惯了隐忍,不善于言辞的中国人,吃少了怕没吃好,吃多了又怕影响健康。

2021年年底,我也有了孩子,一个白胖丫头。我现在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带着她回榆林吃一顿羊肉。

作者:余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