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克孜尔

早晨在博斯腾湖东归部落的蒙古包中醒来,今天便要前往位于新疆库车的克孜尔石窟。7:25分我们从博斯腾湖出发,在跨越365公里之后,于13:25分到达了库车。期间长达七个小时的车程着实有些久了,索性就在车上恶补克孜尔石窟千佛洞的相关知识。

只是看着看着,饥肠辘辘的感觉就占据了上风。下车,在一家很地道的新疆餐厅吃拌面,在连续上了五六种菜之后,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新疆拌面是可以把它们全部都拌进去的。大串烤肉加上原味酸奶的组合,让人食指大动,在满足了大口吃肉快感的同时,将些许油腻一扫而空。


(相关资料图)

14:25分出发,两个小时的车程并不算久,路途中饱览了独(独山子)——库(库车)公路一段久负盛名的特殊地质景观,这种赭红色的山石在经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后,被赋予了随机却独一无二的样貌,时而似有廊有柱、有塔有亭,时而又化作牧民挥舞皮鞭之下放牧的羊群。

洞窟本体开凿于木扎提河北岸明屋达格山的峭壁之间,在朝辉或夕阳的衬映下会呈现出宛如胭脂的色彩,这就是克孜尔的含义——“红色”。远远的,一尊黑色的雕塑映入眼帘,他,是伟大的思想者,是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整个龟兹国信仰的男人,也是和大唐三藏法师玄奘齐名的四大译经师之一,他叫鸠摩罗什。

阳Sir自长安来,冥冥之中似乎是在追寻着他们二人的足迹。因为在玄奘的笔下,这里(龟兹)正是《大唐西域记》中的第二站,古称“屈支国”。至于鸠摩罗什,在西安户县的草堂寺中,如今仍旧供奉着他的灵骨舍利塔,那是他生命的终结之处,而如今,我来到了他的出生地。

二、十六佩剑者窟

拾级而上,听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景区开放的洞窟只有6个,分别是8号、10号、27号、32号、34号、以及38号洞窟。那么,千年佛国最初的模样该是什么?我们以其中的八号窟为例,详细说明一下。

8号窟,它所建年代应为公元7世纪左右的隋唐时期,正处于龟兹佛教持久蓬勃发展之际,也是克孜尔中心柱窟开凿的繁密时刻。这一窟因主室南北甬道内外壁共绘制了16身精美的供养人壁画,因此被德国考察队割取运往德国,并依此将窟命名为“十六佩剑者窟”。

一进洞窟,很多人便被正壁那密密麻麻的孔洞所震撼,这里本当斜插木桩,其上悬塑众多山峦,与主龛内的原应存在的释迦摩尼塑像共同构成令人惊叹的佛国世界。只是,当我们真的置身于这一神圣空间的时候,难免会手足无措,不知眼睛该看向何处。

实际上,石窟壁画作为视觉巡礼的主线,引导了修行者与观者的意识延伸与情感共振。当我们站在主室空间,首先映入眼帘的,应是正壁主龛之内的释迦牟尼像(现已无存)不仅可供禅定观想,亦可礼拜观佛,而两侧壁画则用因大量缘故事题材配合来阐述佛教义理。

可以看到,第8窟在主室南北壁均采用一栏三铺佛陀说法图,整幅图中三位佛陀都脸朝一侧,天人弟子圣众上下叠排围绕其听法。其中心单幅表达一个因缘故事,北壁为降服迦叶,南壁为罗睺罗命名。

当我们转身再看向门道上方的壁面,会发现是一幅弥勒菩萨说法图,这是龟兹石窟中心柱式洞窟最常见的题材。一般绘制在主室前壁入口上方,正好与正龛内的佛像相对,表示了二者之间的继承关系,也反映出龟兹佛教遵循的一佛一菩萨的小乘佛教思想。

主室南北两侧的甬道空间狭小,有时甚至需要我们猫腰前行,这是因为它仅为礼拜的过道之用,一般不会作长时间停留。而在这里龟兹工匠特意绘制了十六铺佩剑供养人的壁画,寓意着他们也将跟随佛教徒进行虔诚的礼拜活动,从而烘托出唯礼释迦、一心供奉之意。

如今,我们在甬道内外已经看不到这些龟兹国供养人,但是在德国柏林艺术博物馆还保存着他们最初的模样。第8窟南甬道外壁这四位供养人中,只有前3人有头光,头光是佛、菩萨和天人的标志,这表明这三位供养人地位极高,很可能是国王或者王族。与之相对的南甬道内壁的四位供养人,第一人前有跪姿仆人,手托一盘四色花瓣,表示了对于佛的花供养。

第8窟北甬道内壁的四位供养人,打扮与前者相似,每人身上不仅佩挂一长剑,还在左胯处佩一短剑。与之相对的南甬道外壁供养人,面前无仆从,可能在这16位供养人中地位和身份要略低,这些供养人均留着中间分梳的齐颈短发,这是古代龟兹人流行的时尚发式。根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龟兹“男女皆剪发,垂与项齐”,这些龟兹供养人身份参差,有国王、王后和王室成员,也有上层贵族、商人以及庶民等多个阶层,这在佛教艺术中是不多见的。

继而,当我们抬头仰望前室与后室的券顶,其中脊部位一般绘制天相图,这里是佛国的天空所在,图解了佛教的宇宙观念。从西向东依次为日天、立佛、金翅大鹏鸟、立佛、风神、月天。两侧的券腹则用菱格状的因缘和本生故事一列列间隔布置。

来到后室,正壁下部有预留的涅槃台,但是如今台上塑像无存。在佛涅槃台和涅槃像的对面则是克孜尔石窟最大的“八王分舍利”图(现已无存)。画面描绘了佛涅槃之后,印度的摩揭陀、吠舍离、迦毗罗卫等八国均想请奉佛祖舍利供养,一时剑拔弩张。

有一婆罗门名为多卢那出来调解纷争,将佛舍利平均分给八国,因而避免了一场战争。画面上部中央盘腿而坐、手捧舍利罐者,就是多卢那,两侧8人手捧一尖顶圆舍利盒者,即为8位国王。

如果说主室、甬道及后室的券顶菱格故事是在阐述佛陀勤于苦修,领悟真谛,那么后室东西两壁的佛祖涅槃题材,则是窟内所有叙事的终点,再现了佛陀入灭证、得圣果,感悟解脱之道的意趣,这种佛陀涅槃的大解脱与超越性给予了佛教徒强烈的精神激励。

石窟作为佛教思想的物化表现形式,以造物实体与思想义理融为一体,在这种神圣空间之中衍生出了独特的精神特质,将禅修者与观众拉入其中,使现实和虚拟整合成了一个人神交流的空间维度。

三、经典龟兹风

除了第8窟,其余的几个窟也都各有精彩,实际上当你读懂了这种经典建筑形式以及壁画分布之后,会发现很多洞窟都具有某种程式化的特征,这便是所谓的“龟兹风格”。

比如,建筑上的中心柱式洞窟,主要用途是礼拜和观像,这种洞窟模式对龟兹以东包括敦煌、云冈的洞窟建筑有深刻的影响;

壁画上的菱形格构图方式,这是龟兹石窟独创的构图模式,直接影响了龟兹以东的焉耆、吐鲁番等地佛教艺术;壁画采用灵活多变的晕染法,包括单面和双面晕染,突出人物肌体特征;

天相图和天宫伎乐十分盛行,前者是佛教宇宙观的表现,后者则是龟兹国繁盛乐舞的艺术反映;

供养人也是龟兹石窟艺术的突出特点,不仅贯穿发展始终,且跨越不同阶层,是十分珍贵的龟兹历史、民族和社会生活的资料。

石窟寺是集合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独特文化遗址。当我们站在河谷向上眺望的时候,可惜的是,在克孜尔,这三者之间是支离破碎的。以壁画为例,至今我们还能看到那被探险家切割遗留下的满目疮痍,当它们脱离了母体被置于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的时候,我们分明能听到那一声声哭泣。

离开克孜尔石窟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但很快便被傍晚时分的库车老城所打动。这里居住的维族同胞们安静、淳朴、善良,色彩斑斓的大门彰显了往日龟兹国的繁荣与辉煌,龟兹古渡两旁是曾经巴扎日当地人赶集的地方,也是这座老城跳动不息的心脏。

夜幕降临,行人、电动车和汽车来来往往,笑声、歌舞、吆喝声此起彼伏,延续着以往古老的生活印记,生活还在继续,但驴车却早已不可避免地、再也拖不动今日的库车了。

在新疆游览这些历史遗迹,总有一种来晚了的惋惜之感,可又能怎么样呢?历史的长河总是奔流不复回,我们也总要一直往前看,往前看,直到我们也变成历史尘埃的一部分。

晚安!

2023.6.1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