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今年春节,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淑斌一如既往地坚守在位于昆明市晋宁区宝峰街道清水河村的“产研小院”里。晋宁是我国最大的鲜切花月季产区,春节鲜花畅销,每天有上百万枝花从这里发往千家万户。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花棚,满棚的花醒了,种花的人也开始忙碌起来。种植户赵金花告诉记者,鲜切花市场里,交易量最大的就是切花月季,去年晋宁卖出了50亿枝。然而,这些姹紫嫣红的月季几乎都是国外公司培养的品种,每卖一枝花,花农要被收走少则3%、多则10%的专利费,更重要的是产业没有国际话语权。

“在花卉育种上,国外公司一直走在我们前面。让花农种上我们自己培育的月季种,是园艺花卉科学家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李淑斌带着一批大学毕业生成立了“小艾育种团队”,在清水河村一待就是7年。

李淑斌读博期间曾到法国访学,月季育种领域的中外巨大差距强烈地刺痛了他。回国后,他试着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月季遗传育种研究。在李淑斌看来,育种的突破口是中国古老月季身上未曾解码的基因,关键是产研融合,以产定研,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做科研首先得有志气,成果要接地气,为月季装上管用的‘中国芯’。”为此,李淑斌率领团队采用“核心亲本”的笨办法:先培育亲本,建立大的基因库,再选育品种。7年来,他和团队跑遍大半个中国,行程50余万公里,找到近百种野生蔷薇和古老月季,再用大量现代月季和这些珍贵的古老种反复杂交、筛选后代。一年他们要播下20万粒种子,只为等待一朵满意的花。

追光逐月的育种实验,如同大海捞针,有着太多不确定性,往往付出的是万倍努力,成功的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甚至一无所获。然而,李淑斌甘坐科研“冷板凳”,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育种梦想。他长年累月泡在实验室里,为的是早日实现一名科技人的月季种子梦;他率领团队走过缺科研经费、缺大成果、团队生存难的艰辛岁月,最终靠新育成品种的品质和口碑赢得了市场认可;他探索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产学研路子,将创新成效的评判交给市场。2020年,他带领团队在清水河村创立“产研小院”,以产业应用为导向做育种,聚焦科技研发、产业培育、企业孵化和农民培训,最近又把这个模式推广到沧源、永德、广南等地。

“产研小院”进村带来了什么?清水河村党总支书记吕翠兰说:“有李博士支撑带动,我们就是‘博士后’,咱们村从宝峰街道最没存在感的村子,一下成了最漂亮的村子,进村就闻月季香!”

如今,“花痴博士”李淑斌团队的基地保存了60个中国古老月季品种、2000多份优异种质资源,相当于国际上一个中等规模的育种公司。团队已将野生资源和中国古老月季的基因引入新品种培育,得到育种亲本上千份。团队具备了每年优选3至5个月季新品种的能力,先后提交了20多个品种的专利申请,自主研发“晋宁翠花”等月季品种并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新年伊始,李淑斌最高兴的就是“小艾育种团队”培育的第一个专利品种——“晋宁翠花”开始了规模化种植。“晋宁翠花”为杯状花形,橙粉色中透着丝丝嫩绿,既可作鲜切花,又可作盆花和庭院用花,是中国古老月季的基因引入现代月季的后代,也是“环保月季”。得到市场认可的晋宁翠花,已成为团队的“当家花旦”。

在清水河村村口,一块大石头上镌刻着“月季村”3个字,上面一部分故意留白。“是填云南、填中国,还是填世界,就看大家的努力了!”这,既是村民们对未来的憧憬,更是李淑斌团队努力的方向。

云报全媒体记者陈云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