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大理市坚持以洱海保护治理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倒逼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出了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上榜“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移动大数据监测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洱海生态廊道、大理古城、双廊文化旅游区人流量分别达105.6万人次、100.56万人次、21.74万人次,成为全国景区中的“爆款”。
农业转型稳步推进
“我们在往年小春种油菜、大春种水稻的基础上种植了1666亩大麦,今年的喜洲田园旅游将会出现‘风吹麦浪’的景观。”据大理旅游古镇开发公司相关人员介绍,公司通过对喜洲古镇老院落活化利用,精心打造“稼穑集”农耕文化展示馆,展示了从种子、秧苗到传统农耕器具、农耕文化对本地人的生活影响。稻田旅游+“稼穑集”农耕文化展示馆“打卡”+“匠志集”非遗传承体验馆传统手工技艺体验也成为大理市农文旅深度融合在喜洲古镇的浓缩样板。
(资料图片)
大理市结合洱海保护治理,大力推广“水稻—豆类、烤烟—油菜”等轮作方式,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1.1万亩,其中绿色生态和有机化种植面积达12.32万亩,加快推进“洱海绿色食品牌”打造,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336个,96家企业进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022年,大理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5.7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43.52亿元。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在大理经济开发区云南欧亚乳业有限公司三厂全封闭自动化生产线上,一盒盒包装好的牛奶正不断传送出来。操作人员通过中央控制室进行在线监控、数据采集和分析,整条生产线上不见一个人影。这个按照数字化标准搭建的工厂共有28条灌装生产线,年产量达20万吨。
大理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卢涛介绍,近年来,大理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淘汰退出滇西纺织印染厂等14户企业10条落后生产线,实施了顺丰特大型生物天然气等47个新型工业项目,“退二进三”工作稳步推进,大理经开区创建成为国家级绿色园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
嘉士伯智能高速罐线、大理药业科技综合楼建成投产,欧亚高端冷链产品生产线技改、金明药业兽药生产线GMP技术升级改造等12个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全市能源以外工业投资完成9.69亿元。
下关沱茶、欧亚乳业等19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户,全年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2亿元。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沐浴着冬日清晨暖暖的阳光,湖南姑娘小雯身披五彩针织披肩,骑着共享单车在洱海生态廊道游览,融入了苍山洱海美丽画卷。
从踏入洱海生态廊道起,小雯就进入了大理苍洱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为洱海生态廊道量身打造的廊道智慧系统的监管中。小雯可以通过布设在廊道沿线的智慧杆触摸大屏,或进入“大理洱海生态廊道”微信小程序进行智慧导览,查看电子地图、查找旅游厕所等。后台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数字孪生管理平台,在电子大屏上实时查看廊道上的人流量,根据游客分布热力图调配接驳车。洱海生态廊道还引入了国内领先的5G无人车服务,成为了数字经济在旅游业应用的典范。
近年来,大理市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数字经济在工业、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广泛运用。大理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京东(大理)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顺利推进,中国电子、长城计算机、科大讯飞等36家企业入驻云南信创(大理)产业园。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引导电商数据赋能文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推动“传统交易市场+直播平台”等消费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
融合发展动力强劲
大理市坚持“生态文明为本、历史文化为魂”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生态漫步四大乡村新业态,打造体现“乡愁记忆”的国内一流乡村产业发展高地,全力构建“漫步苍洱、体味乡愁”的全域旅游新意境。
康养旅居、婚庆旅拍、生态研学等旅游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环洱海生态廊道IP打造初见成效。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双廊艺术小镇获“云南省特色小镇”殊荣,大理古城创建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大理市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叠加效应,推动“旅游+”“+旅游”融合发展。精心打造非遗主题研学游、茶马古道民俗文化游、大理乡村游等旅游精品线路。华纺1958创意园成功入围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下关沱茶创建成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陶然田舍、水花庄园等农旅融合项目活力强劲。
2022年,大理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达3547.36万人次。2023年春节假期,大理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64.52万人次,同比增长229.95%,旅游总收入19.6亿元,同比增长169.6%。
云报全媒体记者秦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