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开屏观察|新闻路报刊亭即将拆除?记者走访发现→
(资料图片)
《文摘周刊》《电视报》《参考消息》《故事会》《意林》《兵器知识》《足球世界》……对于8090后而言,这些词汇并不会陌生,在学生时期放学后最爱去逛的街边报刊亭里,总能找到能让人驻足的读物。
一份报纸、一本杂志,承载了多少人的美好回忆和感悟。而作为它们的载体,报刊亭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抹不掉的地方。报刊亭是一个既普通又温情的词语。
对于很多人来说,它的功能和意义不止是购买、阅读报刊,它的存在,平时并不起眼,但你若是瞥上一眼,总能将自己从电子产品阅读的时代,瞬间拉回那个愿意摩挲纸张的单纯岁月。
那些陪伴我们青春岁月的小天地,现在是什么模样?昆明市新闻路昆明邮政报刊亭,作为昆明市仅存不多的一处报刊亭,或许也将在时代的洪流中消失……近日,该报刊亭摊主李先生向记者反映,由于邮局营业网点改造,将对其进行拆除。
报刊亭和它的“老朋友”
2月23日上午8点多,李先生一如往常将当天的报刊进行分类整理,等待着读者的光顾。9点左右,报刊亭前渐渐热闹了起来,有人快步走来买了份参考消息,有人骑着自行车来要份《电视报》,有的拿着字条来“对照下单”……
一言不发来买报
最奇怪的是,有些人来则是一言不发。84岁的张大爷精神奕奕地来到报刊亭窗口,没有犹豫,右手直接从上衣口袋里掏出20元钱递给李先生,与此同时左手则接过李先生早已为其准备好的一小叠报纸。《参考消息》《春城晚报》《环球时报》,手里拿着3份报纸的张大爷已然顾不上找零,立即翻看了起来,翻了两页后,头也不抬地慢悠悠抓过找零放到裤包。整个过程两人除了一开始微微地点头招呼,之后便都没有一句对话,这让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很是吃惊。“默契,这些都是常年的老主顾了,每天来了都是买一样的报纸,时间长了也就都熟了,就不用再问了。”言语间,又“默契”地向两人顺利递出了报纸。
打着的士来买报
在李先生的“老朋友”里,最铁的要数94岁的陈大爷,之所以说他“铁”,是因为他是打车来买报纸的。“我家在丹霞路那边,附近也没有报刊亭,只有新闻路这里是离家最近的。”陈大爷说,“年纪大了,但是思想不能落后,读书看报是我们这代人的习惯,不学习是要退步的。”说完以后,陈大爷拿上《参考消息》《文摘周刊》《春城晚报》等四五样报纸,心满意足地回到出租车上……
拿着小纸条来买报
陈大爷的车还未走远,手里拿着一张皱巴巴小纸条的李大姐已经在报刊亭前等着拿报纸了,“这个是我家老头抄给我的,说是要照着上面的买给他看,不要拿错了。”一边对照小纸条一边再三嘱咐李先生,拿好报纸后,李大姐又与李先生攀谈起来。
“他生病了,要不然他就自己来了。你说躺在床上什么都不能做,只能看看报纸了。”
“要好好休息呀,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保重身体了。”
“谁说不是呀?好了,我要赶紧回去了,回去慢了他又要怪了。你忙着。”李大姐手握报纸,抬手打了招呼才快步离开了报刊亭。
几乎都是老年人来买报
“我每个星期二、星期四来,来的话有(需要的报纸)就全部买了。”张大爷是专门骑车从几公里外的地方来到新闻路这个报刊亭买报的,他说家附近没有报刊亭,只能来这买。同样情况的还有一位86岁的老奶奶,她是几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几乎每天都要来到这买上一份。“主要是需要认识下当前的形势,国家有什么政策,总得要了解。”
前来新闻路报刊亭买报纸的几乎都是老年人,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对于他们来说很不适用。近年来随着报刊亭陆续被拆除,他们共同的感受是买份报纸很困难。从老人们口中得知,到这里买报的,最远的有从北市区来的,究其原因,就是没地方买报纸,所以老人们都很珍惜昆明新闻路这个仅存的报刊亭,因为这里有他们每日所需的精神食粮。
报刊亭是个温情的词语
上午10点半左右,报刊亭前渐渐安静了下来,李先生之前整理好的各类报纸也都少了大半。记者注意到,前来购买报纸的都是一些老年人,虽然购买的报纸种类不一,但是在拿到报纸的时候,都不禁嘴角微微上扬。“现在虽然是电子时代了,但是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只相信报纸。”市民陈先生说,“手机、电脑里的内容太多了,其实看下来很多都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骗人的,报纸就不一样了,它是有人给你筛选过一道的,也是最有用的信息。”
相信对于他们而言,报刊亭是一个既普通又温情的词语,它的功能和意义不止是购买、阅读报刊,还承载了一些美好的回忆、感悟和习惯。报刊亭,特别是那些经营时间较久的报刊亭就如同一个朋友,每天等在那里,守候着每个怀揣美好而来的期望,它凝聚了一群读者,用各式各样交错整合的报纸,不断为城市的文化温度增加热量。
随后,记者联系了昆明邮政的工作人员。据介绍,昆明邮政网点的报纸零售点有21个,目前要对新闻路邮政网点进行改造,该报刊亭将被拆除。该工作人员表示,改造后仍将保留报纸零售业务。这意味着,昆明新闻路这一仅有的传统模式报刊亭也将消失。
今后,报纸还是可以在邮政网点买到,但是随着报刊亭一起消失的,还有一代又一代读报人与报刊亭的那份旧时光。(记者 刘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