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宇昕 青岛报道
11月29日晚,0℃的青岛街头,寒风瑟瑟。但仍有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在外漂泊流浪,引人同情、让人牵挂。值得欣慰的是,岛城有一群人在惦记着他们的安危、搜寻着他们的踪迹,随时做好准备给予他们温暖。
(资料图)
晚7点,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跟随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以车站、桥梁涵洞、废弃房屋等流浪乞讨人员集中活动区域和可能露宿区域为重点,劝导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接受站内救助服务,对不接受站内救助服务的发放救助物资。
镜头一:李村河周边的台阶处住着人
当晚第一站,记者跟随救助小分队来到了李村河桥下位置。工作人员抱着被子、棉大衣,拎着食物来到桥下一处台阶处,看到一名露宿人员正躺在台阶下的平台处,用一床被子紧紧地裹住头和身体。一旁的床铺上空着,人不在。
“大哥,今晚太冷了,跟我们一起去救助服务中心住几天吧。”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社会工作师孙静等人上前劝说。
“谢谢,我不去了,去了不让我喝酒。”该露宿人员不好意思地笑笑。记者了解到,该露宿人员姓孟,今年46岁,来自黑龙江,平时有饮酒的习惯。
对于工作人员再三劝说,都被孟师傅婉拒,工作人员只好为孟师傅和另一名露宿人员留下了两床被子、两件棉大衣以及两包应急包,里面装有饼干、方便面、矿泉水、袜子、口罩、消毒湿巾以及救助卡片等。
孙静介绍,救助政策是求助自愿、无偿救助,对于不愿意接受救助者,他们只能尽量地帮助他们,提供一些食物、防疫物资和御寒衣物,保障他们安全过冬。
镜头二:住在帐篷里的拾荒人
第二站,在杭州路立交桥下一处涵洞处,一名流浪人员住在一个帐篷里。
“小王,这里太冷了,跟我们去站上住几天吧。”听到青岛市民政局副局长王海春的声音,打开帐篷,摇摇头,“不去了,谢谢。”“救助卡上有电话,觉得冷的话,一定给我们打电话,我们来接你。”王海春说。
孙静介绍,该名露宿人员长期露宿于此,平时主要以拾荒为生,不太愿意跟人交流。之前甚至不让人靠近,现在已经能接受一些救助物资了,但一直拒绝站内救助。工作人员为他留下了棉被、棉大衣和应急包等救助物品。
镜头三:人行通道里住着8个人
在杭州路立交桥一处人行通道里,用各种简易板块、塑料、旧沙发等搭建的八个“居住点”一字排开。住在最边上的张师傅,听到工作人员的声音,从简易的“帐篷”里出来。
“今晚太冷了,跟我们去救助站吧!”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边说,一边为他披上大衣。“不去,不去,去了这些东西咋办!我怕丢了!”
顺着往里走,记者发现,这里一共住着8名露宿人员。有的人还没有回来,工作人员只好把御寒的棉被衣物及食品放到他们的床铺上。其中有一名流浪人员只铺了一层塑料躺在地上,工作人员连忙为其铺了三床被子,垫在身子下面,又给他穿上了棉大衣。这里的露宿人员也都接受了救助物资,但均拒绝了站内救助。
孙静介绍,这些露宿人员,一般都是白天打零工,为了省钱晚上在务工附近露宿;有的以乞讨或拾荒为生,习惯了流浪生活,不太愿意接受站内救助的制度,比如禁止抽烟喝酒等。
排查发现市区集中露宿区域四处 露宿人员16人
记者了解到,为兜住、兜准、兜好民生保障底线,切实做好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安全过冬工作,10月下旬,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启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根据专项救助行动实施方案,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成立专项行动救助小组,主动开展街面巡查,对市区街面进行了拉网式排查。排查发现市区集中露宿区域四处,露宿人员16人。
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副主任王西荣介绍,今冬明春,各区市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将紧盯夜间以及降温降雪寒潮等天气,对划定的重点区域,突出重点时段、重点地段、重点人员,及时发现、及时劝导流浪乞讨人员进站接受救助服务。对有返乡意愿的人员,市救助服务中心免费提供乘车(船)凭证,帮助其尽快回家;对不愿进站接受救助服务的,为他们提供食品、棉衣、棉被、口罩、消毒湿巾、救助联系卡等救助物资。
据悉,市救助服务中心自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以来,截至目前,累计出动工作人员94人次、车辆42辆次,发现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55人次,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与返乡需求。
市救助服务中心向社会呼吁,如发现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可以拨打110或24小时救助热线(0532-84851591),如发现危重病人、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可以拨打110或120 求助,按照“先救治,后救助”原则及时送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