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统计数据显示,很多人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都把当地美食作为参考的重要元素。对于那些当地人来说,家乡的美食不仅味道好,美味里还保留着一份难以忘怀的乡愁。这些内容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最近,日照有位叫雷哥的美食博主火出圈。他采制的那些表现日照日常生活的视频,在抖音、微信朋友圈被广泛转发。我发现,他迅速引发关注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他是美国加州人,出生于1983年。另一方面,又与他“半个日照人”的特殊身份有关。从微信公众号直播日照的一篇推文中可以了解,早在2006年,雷哥因为工作需要就到了日照,后辞工自主创业做外贸。他在这里收获了爱情,成为日照女婿,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家安在这里,根也就扎在这里,他成了地道的日照人。去年底,雷哥和朋友拍了一条赶大集的视频,反响很不错,于是,就顺着这个路子做下来,顺便也带带货。虽然他在抖音号的签名里自我介绍是“非著名美食博主”,但是随着系列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粉丝,他迅速变得越来越有名。
在日照生活了18年,雷哥对日照熟悉到什么程度呢?从他自己发布的视频里可以看到,他的普通话说得相当溜,虽然有些字发音还不那么准确,但对一个老外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他在菜市场上能和摊主们流利地讨价还价,方言运用得相当自如,观众不由自主地就会给他点赞。按雷哥的说法:“我不仅能说中国话,连胃都变成了纯正的中国胃。几天不吃,就要馋毁啦,哈喇子直流。”看这土话说得多流利。这应该也是他愿意当个美食博主的直接原因。当然,他肯定不是想当个简单的“吃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和亲历的这些故事与场景,让外界的人了解日照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以及发展成就,了解这方土地和这里的人、文化,让人感受日照这座城市的亲切感和温度。
雷哥的视频,正是这样感动了人,感染着人。日照人自不必说,即使不是日照人,看了这些视频,也不免会被勾起思乡之情,搅动心灵深处的乡愁。
人对味道的记忆是深刻而独特的。俗话说,乡音难改,故土难离。贺知章“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几乎妇孺皆知,更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印象。我倒觉得,乡音并不难改,乡音难忘更准确。相比较而言,家乡的味道才既难忘,又难改。离开家乡几年、十几年,甚至再久一些,也不会忘了小时候吃过的好东西,仍然会惦记着家乡的味道。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是写中国美食在海外发展的。文章中介绍,美国洛杉矶华埠有一家“宝记”中餐馆,主打美式粤餐,从1946年开业就没有换过菜单。像开胃炸米条、芙蓉蛋这样的一些老式菜品,都是店里的招牌。老板说,这样做就是为了保存那个老味道。很多喜欢来这家店的顾客,也正是为了寻找和品尝这个老味道。
在多数人眼里,家乡的味道才是最纯正的。有时候,到了外地,吃到一种美味,要是家乡有同样的或者类似的东西,就会不由自主地拿来作比较,往往是感觉人家的东西不是这里就是那里差那么一点点,家乡的味道好得多。一旦真正回到家乡,回到老家,端起老家的饭碗,吃着母亲做的家常菜,除了感觉好吃,还会有更多更丰富的情感融入,这也是家乡的味道总是让人牵肠挂肚的原因。
在文艺创作中,这类题材的作品很多。有的直接以某种美食来命名,比如京剧《八珍汤》、吕剧《龙凤面》等。当然,这些戏并非专写美食,只是以美食为由头或线索来交代背景,串联故事,制造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对美食的表达反而比较简单。简单归简单,美食仍然可称“戏眼”。
我们不妨以京剧《八珍汤》为例加以分析。从内容上说,京剧《八珍汤》是一出大团圆戏。明朝时,山西秀才张文达为进京赶考,借债常、周两家,一去数十载杳无音信;张妻孙淑琳无力偿还。常、周两家抢走张家二子朱砂冠、孔凤缨(乳名)抵债,并改名常天保、周子卿。山西荒旱,孙淑琳寻夫觅子来到洛阳,贫病交加之下,无奈自卖自身来到常府——恰是其长子之府,常妻嫌贫爱富将孙轰出府去。常府丫鬟春兰心地善良,将孙救至周府——恰是其次子之府。周夫人贤惠善良,将孙收留。此时,科场高中后的张文达获任八府巡按,正巧巡按洛阳。几经曲折,一家人最终团圆。
八珍汤在戏中起了什么作用呢?整场戏看下来会发现,着墨不多的八珍汤正是故事发展的一条暗线,起承转合还真离不了它。一家人离散之后,正是以八珍汤为媒介,最终获得团圆。早些年,因为家庭贫寒,孙淑琳挖野菜熬制八珍汤,给家人充饥。多年之后,官至洛阳知府的常天保(即朱砂冠),平日里仍然念念不忘八珍汤。新招进常府的佣人恰好会熬制八珍汤。以此为线索,常天宝才弄明白,这位佣人正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但是,这两口子嫌贫爱富,并未认亲。担任洛阳通判的周子卿(即孔凤缨),也正是通过八珍汤确认了离散数十载的父亲张文达的身份。少了八珍汤,这些情节还真不好串联到一起。《八珍汤》原来叫《三进士》,后来改成这个名字,大概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从艺术上说,《八珍汤》是一台唱做并重的老旦戏。前不久,山东省京剧院的几位优秀青年演员担纲,在梨园大戏院演出过这台戏。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官网上,可以看到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葆秀领衔主演的《八珍汤》演出实况录像。在这场演出中,赵葆秀和自己的四位弟子分别登台饰演孙淑琳一角,唱做相当精彩。其中,孙淑琳的一段唱:“问苍天我欠下何人业怨,为什么孙淑琳苦海无边?风呼啸雪飘飘泪痕满面,发蓬乱衣单薄骨冷身寒,举目观白茫茫这大地一片,饥寒交迫伤痛钻心苦受熬煎……”听起来非常过瘾。
看这台戏的时候,我想到了另一个枝节问题,八珍汤是用什么原料做的?关于这个内容,戏里没有细说。那八珍到底是什么?查阅资料后发现,历代说法非常多:有的把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称为八珍;在药方八珍汤中,则指八味中药。至于文艺作品中用到“八珍”,基本属泛泛而谈,并无确指。比如,杜甫《丽人行》中的“御厨络绎送八珍”,《聊斋志异》的《贾奉雉》篇中提到“味列八珍”,《天宫》篇提到的“八珍罗列”,都是泛指珍馐美味而已。
在《八珍汤》这台戏里,八珍汤显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甚至并不好喝,但是从这“野菜熬制的羹汤”里,我们能品出丰富的文化意味。首先,这台戏传播了“孝”文化——孝顺的周子卿(即孔凤缨)夫妻获得褒扬;同时,不孝的常天保(即朱砂冠)两口子最终受到严厉责罚,还是令人解气的。其次,在以孝为先的前提下,这台戏告诉人们要以恕为怀。常天保(即朱砂冠)两口子受到责罚,但是并没有被一棍子打死,这体现着对改过自新者的宽容,正诠释了传统文化中“恕”的观念。第三,提倡崇德向善。戏中的丫鬟春兰,心地善良,尽力帮助陷入危难中的孙淑琳,最终被巡按夫人孙淑琳收为女儿,迎来命运的大转折,这是典型的善有善报。至于整个故事,先抑后扬的结构,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也非常符合我们传统的文化观、审美观。
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都是最美好的味道,其实,很多时候也像戏里的八珍汤一样,未必就是什么特别的美味,只是因为里面藏着难以用言语描述的乡愁。(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国鹏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