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 于新悦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脱硫石膏是颗烫手山芋。一方面是产量大,排出的烟气脱硫每天都要形成大量的脱硫石膏。二是处理难,纯度不高,得花大钱请人运走。位于聊城的信发集团锚定自主研发一条路,投入3000万元,历时一年半,完成从设备到工艺的全流程创新,将脱硫石膏制成成分、稳定性、细度优于原石膏的石膏粉,又将石膏粉进一步生产纸面石膏板等优质建材。
研发不是动动嘴巴,拍拍胸脯靠发愿就能实现,真金白银的投入最能见得一个企业、一个地方对研发的真实意愿。在聊城,信发集团去年用于创新的资金达2.2亿元,中通客车2.47亿元。近年来,东阿钢球集团科研经费累计超1亿元,仅钢球检测设备研发一项就超过4000万元。2017年刚刚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波米科技已累计完成研发投入1.5亿元……
(资料图片)
国际上通常用研发强度,也就是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来衡量一个经济体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2022年聊城的研发强度超过3%。这一数字,放在全国也颇为瞩目——2022年我国研发投入破纪录,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2.5%。
聊城的3%得来实属不易。如果说曾经的研发突破,靠的是科学家凭着个人才华、个人意志在实验室把冷板凳坐穿,如今,研发越来越多依仗于两大要素的持续加注: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高水平的团队协作。这两大要素都具有很强的稀缺性,也就让科技研发越发呈现出一种独特气质,往往财政基础好、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主体密集的城市研发强度更高,比如从全球范围看,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研发强度高;在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位列研发投入榜的翘楚。在并不具备资金、人才优势的情况下,顶住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冲击,聊城拿出GDP的3%大手笔投入,愈发显现出对创新研发的强烈意愿。
当然,光有意愿还不够,聊城埋头开展研发创新,确有其优势:
——研发主体多、主体强。聊城水陆交通通达,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商业基因,创新意识强,企业的研发意识浓厚。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研发活动覆盖率达48.6%,去年一年,全市净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7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茌平的冶金、临清的轴承、莘县的农业、东阿的中医药、阳谷的电缆和塑胶……成熟的产业链也为聊城开展研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中通、信发等链上龙头企业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研发活动链条持续延伸,协同创新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顶层设计持续加码,全局谋划。仅有企业的单打独斗还不够,城市浓厚的研发氛围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创新行列。聊城出台“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研发计划政策引导类项目实施细则等一系列鼓励创新、激励研发的政策措施并不断完善、落实到位。成立聊城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科创型中小企业开展培育孵化、服务引导,成立两年,落地科技项目13个,取得知识产权60项。
——以诚引人留人。创新的根本在人才,高水平的团队更是当下科技研发必不可少的要素。但与任何一个不占区位优势的城市一样,鲁西小城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尚不够大,最能显示出对人才招引渴望的,便是诚意。去年,聊城推出人才新政,提出了包括柔性引才,成果转化,子女入学、父母养老等多项人才服务在内的35条暖心政策,用足真金、真情来引人留人。
单从研发强度一个维度看聊城,或许不够立体,但综合其他几个数字一起看,或许更能从中预测趋势,发掘潜力,判断未来走向:2023年,聊城提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00家以上;实施科技攻关项目50项以上;专利授权量增长18%以上;布局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50家以上……大手笔投入,大体系构建,大视野布局,鲁西小城的研发之路稳扎稳打,迈向创新之城的梦想,未来可期。
相关链接
蹲点深一度|“信发”变绿记>>>
蹲点影记|一座爱“吃”的工厂>>>
蹲点影记|卸煤不见煤,来看大型“翻车”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