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智能手机已成生活必需品


(资料图片)

许多学生都会用家长手机

上网课、完成作业

然而,稍不留神的一顿神操作

家长手机里的钱

可能就不翼而飞

近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公安分局接到多起报警,称学生上网课期间被诈骗。

案例一

兰山一名学生小涵在家刷视频时,收到了一网名叫“星作伴”的网友发来私信说有紧急的事,让小涵加他微信。对方添加小涵微信后,通过微信给小涵开视频,告诉小涵她的账号异常,需要配合调查,要及时把事情搞清楚,不然的话后果自负。

当小涵询问对方需要怎么配合时,对方告诉她要拿其爸爸的手机进行辅助操作,还让小涵一定要对爸爸妈妈保密,小涵听后非常害怕,立即找来爸爸的手机,随后,对方让小涵按照他的吩咐进行操作,用小涵爸爸的手机扫描他提供的二维码进行转账付款。

小涵按要求转账数次后,对方要求她将微信群及平台上的所有聊天记录全部删除,称如果不删掉后果自负,还说第二天经过核查,钱就会退回。但当小涵再次联系对方时发现已经被拉黑。前后小涵一共向对方转账200余次,共计1万余元。

诈骗手段解析:

▲犯罪嫌疑人通过非法手段盗取他人账号,进行广撒网,诱导受害人添加QQ或者微信,并给受害人拨打视频电话,告诉其账号存在异常,需要受害人配合调查,引导受害人给其进行转账。

案例二

徐同学在家用快手看直播时,扫描二维码进入一QQ群,发现有一个群友发布广告称只需要充值5.88块便可以返利588元。这令徐同学心动不已,就添加其为好友并在转账后将截图私发给他。

随后,徐同学又通过群友的介绍添加了另一昵称为“主管”的网友,在其指导下建立一个只有他们二人的群聊,在群内网友向徐同学要了她的微信收款码。正当徐同学在满心期待等待收款时,网友却发来一个截图,显示因其为未成年人,公司账户在给她转账时被银行冻结,需要徐同学缴纳6万元的解冻费。

徐同学告诉网友她并没有那么多钱,但网友却说可以使用她父母的银行卡,并给她拨打视频电话指导操作,让其登录父母微信和手机银行给“公司账户”转账,就这样,徐同学陆陆续续向网友转账13万元。转账之后,她再想与网友联系时却发现已被其删除联系方式。

诈骗手段分析:

▲犯罪嫌疑人在群里发布“充值返利”、“红包返利”的广告,称支付一定金额便可获得数倍收益,引诱受害人扫码支付;随后又称因账户冻结不能给其返利,诱导受害人使用父母的微信、手机银行向其转账。

网络是虚拟的

但上网者花费的钱是真真切切的

那么作为家长

避免自己的血汗钱受损

能做的有哪些呢?

警方给出如下建议

一定要仔细阅读!

家长要加强对手机的监管

由于孩子的年纪较小,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家长应加强对手机的监管,关闭手机的支付功能,避免学生自己支付大笔钱财。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教育

家长应告诉孩子,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不理睬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贪图小便宜,不轻信免费领装备、低价代练等说辞;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

家长要保管好手机密码、银行卡等

家长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以免其受骗后大额转账汇款。同时也要关注孩子自己的微信账号、支付宝账号的余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