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成为好法官?他带着问题与憧憬扎根审判一线寻找答案。13年过去,他从青涩懵懂的大学生成长为第六届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一路走来,他从未停止寻找答案的脚步。他就是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民三庭(少年家事庭)审判员陈艳飞。

“首例”案见证审判能力飞跃

成为刑事法官伊始,陈艳飞就告诉自己,“法官不是官,是社会纠纷的化解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更是良善规则的守护者、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因此,我必须要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办好案、办铁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陈艳飞承办了很多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其中有不少是全市法院“首例”案件。为审理好这类无先例可循的案件,他勤勉学习,在吃透案情的基础上,研读了大量理论文章后再作出裁判,确保承办案件经得起法律和时间的检验。

2016年,陈艳飞承办了北京法院首例以虐待被看护人罪定罪处罚并首次适用从业禁止的案件。当时,这起男保姆虐待近八旬老人的案件引发舆论沸腾,区检察长亲自出庭支持公诉,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十几家媒体对该案进行了深度报道。

彼时,虐待被看护人“情节恶劣”的标准,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还没有明确规定,为此,陈艳飞在判决书中对该新罪名的构成要件、“情节恶劣”的判断标准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论证,还根据预防犯罪的需要在本案中首次适用从业禁止。

该案的妥善审理得到社会舆论的高度认可,该案裁判文书也荣获“北京法院2017年优秀裁判文书二等奖”。

陈艳飞还审理了其它10余起市、区“首例”案件,包括首例以盗窃军用物资罪定罪处罚、首例认定超过追诉时效检察机关因而撤诉等案件。这些案件的公正审理不仅为类案办理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也见证了陈艳飞审判能力的飞跃与突破。

3000余人追赃挽损500余万

“法官审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别人的人生。”这是陈艳飞时刻谨记的座右铭,也让他在审慎裁判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法官在案件是与非的较量、罪与罚的判断之外,要学会用法律传递司法温暖,用裁判提振社会良善、抚慰人心。”

2022年,他承办了被害人多达3000余人(多为老年人)、涉案资金500余万元的崔某、黄某集资诈骗案。为最大限度地挽回受害人的损失,陈艳飞开展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从涉众型经济犯罪资金活动的一般规律入手,通过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多次沟通,全面查清了集资款的流转情况,及时查封、扣押、冻结了大量涉案资产,让犯罪分子隐匿、转移财产的计划落空,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全部挽回。

该案切实维护了众多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并入选“北京市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

多年审判生涯,陈艳飞在成长中逐渐意识到,“法官不仅要在个案办理上精益求精,还应在司法改革、社会治理工作中展现法官价值,让司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他积极参与了房山法院刑事速裁程序、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的庭审规范制定,送达笔录、权利义务告知书等内容的设计,为法院在北京法院率先试点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规范认罪认罚案件的办理提供了参考。

钻研疑难案件力求成为法学专家

曾在中国政法大学担任学术期刊编辑的经历,点燃了陈艳飞理论探索的火种,刑事、民事等多领域的审判积累拓宽了他的研究视野,而审判中的抽丝剥茧和精准适用,深度滋养着陈艳飞对疑难复杂案件相关理论问题研究的热情。

他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一名法官,立足审判、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应当努力追求成为一名法学专家”。于是,他在审判实务和理论研究当中沉下心来,坚持不懈从案件中寻找法理支撑,明确审判思路,提炼总结并取得累累成果。

迄今,陈艳飞撰写的40余篇专业文章被《刑法论丛》《法律适用》《刑事法判解研究》等期刊采用;10余篇论文在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北京法院学术讨论会、中国法学家论坛获奖,其中1篇论文在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互联网时代电子诉讼规则研究”征文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奖,并收录于相关书籍;另有多份调研报告、统计分析获评北京法院优秀调研成果。

于微处烛法理,于显处彰正义。一路走来,在日常的碎片中,在时间的纹理中,他探寻着职业追求的答案。当第六届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称号揭晓,作为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再次问自己:“找到答案了吗?”

陈艳飞知道,答案就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不倦奋斗中,就在常学常新、常思常进的不懈攀登中。“下一个十年,下下一个十年,我将坚守在法官岗位上,希望那是能够审理更多更高质量案件的十年,是更精彩、更出彩的十年!”

文/北京政法网杨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