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4日

在一个默默无闻的西南边陲小城里


【资料图】

一个好消息在大街小巷里流传

这个地方是丽江古城

那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它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今年12月4日

是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25周年纪念日

从丽江古城开始

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资源

迈出了向世界展露自己光芒的第一步

今天,小编带你再次一睹它们的风采

从1978年到今天,全球共评出了1154处世界遗产。我国于1985年加入遗产公约,截至目前,共有56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云南共有5个项目入选,其中丽江古城和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为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云南石林、澄江化石群为世界自然遗产。

小知识:什么是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确认的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三大类。

01

从丽江古城到哈尼梯田:

文化遗产“活色生香”
01
丽江古城

1997年12月4日入选

“云南的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丽江古城迄今为止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从茶马古道的一个热闹集市开始,文化在这里交汇。

吐蕃文化、南诏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等思想融合发展。

“披星戴月”的纳西族老人在跳舞 沐贞 摄

古城的建筑既吸收了中原城市建设的特点,又融入纳西人的生活和审美情趣。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院落天井常用卵石、瓦片等把地面镶嵌成各式花纹图案,一方庭院,一方风景。

古城与雪山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 供图

依山筑城,临水为街,“不求方正、不拘一格”;

山城风貌,水乡韵味,兼具古拙与精巧,与玉龙雪山相映成趣。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2013年6月22日入选

“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红河哈尼梯田由世世代代哈尼族人民的筑成,

包含坝达片区、老虎嘴片区、多依树片区三大片区。

从山脚延伸至海拔 2000多米的山巅,级数最多可达 3700 多级,

依山就势、鳞次栉比,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云端鸟瞰多依树梯田 张彤 摄

春耕时节的绿意,收获时节的金黄,记录四季的脚步,

雾气飘渺的清晨,落日朦胧的黄昏,上演光影的艺术。

打谷穗 张原 摄

迁徙、传承、祭祀、劳作、生存与繁衍、收获,形成了哈尼族独特的梯田农耕文化。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共同构筑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智慧。

世界遗产申办成功,丽江古城成为云南的首个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第一次以完整的历史城镇类型申报的世界遗产,填补了我国世界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创造了我国现有世界遗产中“第一个以农耕、稻作为主题的遗产项目”“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遗产地”“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双遗产地”等多个第一。

在古城你不用担心会迷路,沿着青石板路,逆着流水就一定能走到古城的“心脏”四方街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 供图

它们的故事,

如穿过古城和梯田的流水。

流动的人带来文化的“鲜活”,

科技让古城“鲜活”起来 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 供图

生生不息,古韵新生,插上科技智慧的翅膀,

在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中,在商业浪潮的搏击中,

寻找到自己的路径。

为化解哈尼梯田面临的保护与传承危机,近年来,云南省在遗产区每个村寨都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活动。图为云南元阳《哈尼古歌》民间传唱队展演交流。邓娇 张竞超 饶勇 摄

02

从三江并流、石林到澄江:

地球史书“开卷有益”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

2003年7月2日入选

“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条“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

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在板块的碰撞,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中形成。

高黎贡山怒江片区木克基高山湿地 罗云成 摄

三条大江自北向南并行奔流,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

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

从760米的怒江干热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造型迥异的雪山,静立的原始森林,星罗棋布的冰蚀湖泊,汇集诸多奇观异景。

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滇金丝猴、黑颈鹤、秃杉、桫椤……

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

在这里繁衍生息。

高黎贡山秃杉林 杨艳鹏 龚德涛 摄

云南石林

2007年6月27入选

“世界上喀斯特地质地貌的最好范例”

云南石林经漫长地质演化和复杂的古地理环境变迁而成,

是世界惟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

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博物馆”的美誉。

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一景。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千姿百态的石林,

集奇石、瀑布、湖泊、溶洞、峰丛和丘陵于一身,

森林、河流、洞穴生态系统复杂交错,

多样的物种在这里栖息。

石林面积广袤、类型多样、形态奇特、成因复杂、发育历史久远,

记录和展现着地球演化历史。

澄江化石地

2012年7月1日入选

“世界古生物圣地”

澄江化石地位于我国云南澄江帽天山附近,

是寒武纪地球生命大爆发的杰出例证,是生命演化的重要记录。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内拍摄的奇虾化石。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澄江化石地保存精美、种类繁多,是已知的著名古生物化石“模式标本”产地,

至今已发现40多个“门”一级生物类别、200余种早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80%属于新种。

完整展现了5亿多年前海洋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再现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

“三江并流”创造中国唯一满足四条遗产标准的世界自然遗产奇迹;极富创造性的“中国喀斯特”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让以石林为主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大放光彩;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成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全球仅有三处的化石类自然遗产。

它们的故事,

是那一座座沉默无言矗立的山,

在时间跳动的脉搏中,

刻上生命和地球的记忆,

等待着寻找与发现。

跋山涉水的考察,

在无垠的广袤中揭开三江并流的神秘面纱;

深入细致地挖掘,

让石林从说不清自己的价值到让世界心服口服;

无数心血的积累,

让澄江书写了一锤叩开“时光隧道”的传奇。

人是山的故事传承者讲述者,

山则以其深厚回馈身心的栖息地。

1984年7月1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一锤下去,在帽天山西坡敲出了一块长尾纳罗虫化石。这一锤敲开了一扇洞察寒武纪早期生命之门。图为侯先光教授发现化石的复原场景 来源: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

云南世界遗产的故事,

是一滴水与一座山。

水从大山深处来,荡涤尘埃、饱满稻穗;

水在时间里蓄积,雕刻大地、汇成江海。

山由时间塑造,变形沉积、凝固记忆;

山由水雕琢成,万物生长、彰显奇异;

山与水,相映成趣,相互依存。

在山与水之间,

灿烂的文明孕育而生。

在山水循环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关阅读】

丽江古城成功申遗25年

综合整理自:新华网、中国自然遗产网、光明日报、云南广播电视台、丽江古城游微信公众号、云南地方志微信公众号、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石林融媒微信公众号、玉溪日报、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策划:锁华媛 吴珺

编辑:沐贞 徐颜蓉蓉

海报设计:陈洪涛

推荐内容